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3-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第17-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3.3 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2章 基于中国六个代表性城市分析气象条件对大气颗粒物PM2.5污染水平的影响 | 第20-28页 |
2.1 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 | 第20-23页 |
2.2 模型介绍 | 第23-24页 |
2.2.1 MLR模型 | 第23页 |
2.2.2 BPNN神经网络模型 | 第23-24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4-27页 |
2.3.1 代表性城市PM2.5质量浓度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分析 | 第24-26页 |
2.3.2 气象条件对大气颗粒物浓度的模拟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气象条件对中国大气颗粒物污染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 | 第28-39页 |
3.1 数据来源 | 第28-29页 |
3.2 模型介绍 | 第29-31页 |
3.2.1 空间插值 | 第29页 |
3.2.2 增强回归树分析 | 第29-3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1-38页 |
3.3.1 大气颗粒物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31-34页 |
3.3.2 气象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34-36页 |
3.3.3 量化大气颗粒物与气象要素的空间关系 | 第36-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北京市近36年能见度下降的影响 | 第39-56页 |
4.1 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 | 第39-41页 |
4.1.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9页 |
4.1.2 气候要素 | 第39-40页 |
4.1.3 人类活动要素 | 第40-41页 |
4.2 统计方法 | 第41-43页 |
4.2.1 光学消光系数的湿度订正 | 第41页 |
4.2.2 回归模型的建立 | 第41-42页 |
4.2.3 趋势分析 | 第42-43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3-55页 |
4.3.1 能见度与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关系 | 第43-46页 |
4.3.2 光学消光系数的年际变化特征 | 第46-48页 |
4.3.3 人类活动的影响 | 第48-49页 |
4.3.4 气候变化的影响 | 第49-51页 |
4.3.5 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相对影响 | 第51-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5.1 结论 | 第56-57页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5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