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初略诱及和诱犯罪研究--以大理院判例为中心
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论 | 第8-15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8-10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0-15页 |
第一章 民初法律与解释例中的略诱及和诱犯罪 | 第15-23页 |
第一节 法典条文及单行法规析论 | 第15-19页 |
一、相关立法背景 | 第15-16页 |
二、《暂行新刑律》所见相关条文析论 | 第16-18页 |
三、单行法规析论 | 第18-19页 |
第二节 大理院解释例析论 | 第19-23页 |
一、大理院解释例的作用与意义 | 第20-21页 |
二、关于买卖人口与略诱、和诱纠纷的解释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民初判例中的略诱及和诱犯罪认定 | 第23-33页 |
第一节 对略诱及和诱行为的认定 | 第23-27页 |
一、诈术的认定 | 第23-25页 |
二、略诱与和诱的区分 | 第25页 |
三、略诱主体和对象的认定 | 第25-27页 |
第二节 对罪与非罪情形的认定 | 第27-29页 |
一、婚姻关系对定罪的影响 | 第27页 |
二、意思表示对定罪的影响 | 第27-28页 |
三、“夫逃亡三年不返得改嫁”的出罪情形 | 第28-29页 |
第三节 对“意图营利”的认定 | 第29-31页 |
一、“意图营利”成立的要素 | 第29页 |
二、强调营利意图 | 第29-30页 |
三、对财物性质的认定 | 第30-31页 |
第四节 对犯罪竞合的认定 | 第31-33页 |
一、私擅逮捕监禁人与略诱的竞合 | 第31页 |
二、与有配偶人为婚姻与和诱的竞合 | 第31-32页 |
三、和奸与略诱及和诱的竞合 | 第32-33页 |
第三章 民初判例中的略诱及和诱告诉程序 | 第33-41页 |
第一节 告诉权的主体范围 | 第33-36页 |
一、尊亲属的告诉权 | 第33-35页 |
二、其余亲属的告诉权 | 第35-36页 |
第二节 告诉权的行使 | 第36-38页 |
一、告诉权的行使方式 | 第36-37页 |
二、告诉权的行使顺序 | 第37-38页 |
第三节 婚姻关系对告诉的阻却 | 第38-41页 |
一、阻却原因一:新婚姻关系成立 | 第38-39页 |
二、阻却原因二:原婚姻关系解除 | 第39-41页 |
第四章 民初略诱及和诱犯罪的思考 | 第41-49页 |
第一节 民初略诱及和诱犯罪的主要类型 | 第41-43页 |
一、犯罪人的主要类型 | 第41-42页 |
二、被诱人的主要类型 | 第42-43页 |
第二节 民初略诱及和诱犯罪的社会原因 | 第43-45页 |
一、政治动荡不安 | 第43-44页 |
二、经济贫困落后 | 第44-45页 |
三、社会问题遗留 | 第45页 |
第三节 民初略诱及和诱罪的当代启示 | 第45-49页 |
一、实质重于形式是解决人口诱拐犯罪的重要方法 | 第46页 |
二、考虑传统风俗与民间习惯在审判中的影响 | 第46-47页 |
三、可将拐卖妇女、儿童罪的范围扩大到“拐卖人口”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附录 | 第55-6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4-65页 |
后记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