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哈尼族四季生产调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24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8-12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8-9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三、研究对象概念与特点 | 第10-12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一、研究萌芽期(1919-1978) | 第12-13页 |
二、研究发展期(1978-1999) | 第13-16页 |
三、研究活跃期(2000-) | 第16-19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19页 |
二、田野调查法 | 第19页 |
三、比较研究法 | 第19-20页 |
第四节 田野调查点介绍及选择原因 | 第20-24页 |
一、田野调查点基本介绍 | 第20-22页 |
二、田野调查点选择原因 | 第22-24页 |
第一章 红河哈尼族四季生产调内容分类 | 第24-45页 |
第一节 《四季生产调》所见生产知识 | 第24-34页 |
一、物候历法 | 第25-27页 |
二、稻作技术 | 第27-30页 |
三、旱作技术 | 第30-32页 |
四、生产工具 | 第32-33页 |
五、牲畜养殖 | 第33-34页 |
第二节 《四季生产调》所见生活知识 | 第34-39页 |
一、服饰知识 | 第35-36页 |
二、饮食知识 | 第36-37页 |
三、居住环境 | 第37页 |
四、交通运输 | 第37-38页 |
五、贸易集市 | 第38-39页 |
第三节 《四季生产调》所见宗教信仰 | 第39-42页 |
一、信仰对象 | 第39-41页 |
二、信仰实施主体 | 第41页 |
三、信仰行为方式 | 第41-42页 |
第四节 《四季生产调》所见节日仪式 | 第42-45页 |
一、岁时节日 | 第42-43页 |
二、农耕仪式 | 第43-45页 |
第二章 红河哈尼族四季生产调功能分析 | 第45-63页 |
第一节 认识历史功能 | 第45-52页 |
一、与农耕相关的历史人物 | 第45-47页 |
二、与农耕相关的历史事件 | 第47-49页 |
三、与农耕相关的历史地点 | 第49-52页 |
第二节 科学普及功能 | 第52-54页 |
一、传统农学思想 | 第52-53页 |
二、生态农业理念 | 第53-54页 |
第三节 审美熏陶功能 | 第54-58页 |
一、语言文字之美 | 第55-57页 |
二、音乐旋律之美 | 第57-58页 |
第四节 娱乐教化功能 | 第58-63页 |
一、愉悦身心 | 第59页 |
二、教化传承 | 第59-60页 |
三、凝聚和谐 | 第60-63页 |
第三章 红河哈尼族四季生产调活态传承规律 | 第63-76页 |
第一节 红河哈尼族四季生产调传承机制 | 第63-69页 |
一、传承主体与受众 | 第64-65页 |
二、传承时间与空间 | 第65-66页 |
三、传承动机与效果 | 第66-69页 |
第二节 红河哈尼族四季生产调传承路径 | 第69-73页 |
一、血缘与业缘传承结合型 | 第69-72页 |
二、血缘与地缘传承结合型 | 第72-73页 |
第三节 红河哈尼族四季生产调传承特点 | 第73-76页 |
一、传承群体相对庞大 | 第73页 |
二、传承路径相对专业 | 第73-74页 |
三、传习方式碎片化 | 第74页 |
四、表演形式灵活 | 第74-76页 |
第四章 红河哈尼族四季生产调传承难点及保护对策 | 第76-82页 |
第一节 红河哈尼族四季生产调传承难点 | 第76-80页 |
一、传承后继无人带来的失传 | 第76-79页 |
二、传承环境变迁带来的失传 | 第79页 |
三、传承功能弱化带来的失传 | 第79-80页 |
第二节 红河哈尼族四季生产调保护对策 | 第80-82页 |
一、建立传承人激励机制 | 第80页 |
二、激发原生地传承活力 | 第80-82页 |
结语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5页 |
附录 | 第85-10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03-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