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7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思路 | 第9-10页 |
1.1.1 选题依据 | 第9-10页 |
1.1.2 研究思路 | 第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国内外花岗岩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2 苏鲁造山带中生代花岗岩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 论文完成工作量 | 第16-17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7-25页 |
2.1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 | 第17页 |
2.2 区域地层 | 第17-22页 |
2.2.1 前寒武纪超高压-高压变质地层 | 第18-20页 |
2.2.2 中-新生代沉积地层 | 第20-22页 |
2.3 区域岩浆岩 | 第22-23页 |
2.4 区域构造特征 | 第23-25页 |
第3章 岩石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第25-35页 |
3.1 岩石学特征 | 第25-26页 |
3.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第26-35页 |
3.2.1 样品前期处理 | 第26-27页 |
3.2.2 主量元素 | 第27-30页 |
3.2.3 微量元素 | 第30-34页 |
3.2.4 锆石饱和温度 | 第34-35页 |
第4章 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特征 | 第35-40页 |
4.1 锆石U-Pb年龄 | 第35-38页 |
4.1.1 锆石LA-ICP-MSU-Pb测年分析方法 | 第35页 |
4.1.2 锆石LA-ICP-MSU-Pb测年分析结果 | 第35-38页 |
4.2 锆石Hf同位素特征 | 第38-40页 |
4.2.1 锆石Hf同位素分析方法 | 第38页 |
4.2.2 锆石Hf同位素分析结果 | 第38-40页 |
第5章 二长花岗岩成因 | 第40-48页 |
5.1 形成时代 | 第40页 |
5.2 成因类型 | 第40-42页 |
5.3 源区性质及岩浆过程 | 第42-44页 |
5.3.1 源区性质 | 第42-43页 |
5.3.2 分离结晶 | 第43-44页 |
5.4 构造环境 | 第44-46页 |
5.5 成岩机制 | 第46-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