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画派粤外画家艺术风格研究--以黄独峰赵少昂杨善深欧豪年的花鸟画为中心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24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10-17页 |
一、历史背景下的中国画与岭南画派 | 第12-14页 |
二、岭南画派的延伸与拓展 | 第14-16页 |
三、画派延伸与拓展出现的风格问题 | 第16-17页 |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7-19页 |
第三节 概念定位与思路方法 | 第19-24页 |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9-20页 |
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三、研究方法与论述框架 | 第21-24页 |
第一章 粤外岭南画派生成与风格变化 | 第24-64页 |
第一节 岭南画派的中心与周边 | 第25-39页 |
一、岭南画派主要画家的分布情况 | 第26-30页 |
二、岭南画派的中心与周边 | 第30-32页 |
三、岭南画派的“外围带” | 第32-39页 |
第二节 风格变化分析 | 第39-64页 |
一、统一的主张与变化的风格 | 第40-43页 |
二、时间轴上的风格变化 | 第43-55页 |
三、空间轴上的风格变化 | 第55-64页 |
第二章 风格变化的文化母因 | 第64-92页 |
第一节 地域文化的差异 | 第65-73页 |
一、粤地文化与周边 | 第65-67页 |
二、本土与外来 | 第67-71页 |
三、多样化的文化风貌 | 第71-73页 |
第二节 艺术流派自身的拓展 | 第73-80页 |
一、画家与流派 | 第74-76页 |
二、流派的传承 | 第76-79页 |
三、传承与变异 | 第79-80页 |
第三节 政治、社会语境的转变 | 第80-92页 |
一、革命主张到歌颂自然 | 第82-85页 |
二、历史主题与个性选择 | 第85-90页 |
三、时代需求与文化责任 | 第90-92页 |
第三章 粤外画家绘画风格的对比 | 第92-157页 |
第一节 岭南画派粤外主要代表画家 | 第92-113页 |
一、黄独峰与广西中国画 | 第92-98页 |
二、赵少昂、杨善深与香港中国画 | 第98-105页 |
三、欧豪年与台湾中国画 | 第105-110页 |
四、继承与修持 | 第110-113页 |
第二节 粤外画家艺术风格之建立 | 第113-129页 |
一、绘画语言与绘画题材 | 第114-118页 |
二、艺术形象与图式特征 | 第118-124页 |
三、诗意传达与境界追求 | 第124-129页 |
第三节 绘画作品艺术风格之对比 | 第129-151页 |
一、非花鸟画作品之对比 | 第131-139页 |
二、花鸟画作品之对比 | 第139-149页 |
三、花鸟画为依托的精神气质之差异 | 第149-151页 |
第四节 风格对比之结果 | 第151-157页 |
一、风格中的共性与多样化 | 第152-155页 |
二、风格与画派 | 第155-156页 |
三、个人风格的多样化 | 第156-157页 |
第四章 风格对比下的文化判断 | 第157-173页 |
第一节 粤外画家的突破 | 第158-163页 |
一、画派地位的危机 | 第159-161页 |
二、画派传人地位的模糊化 | 第161-163页 |
第二节 审美对象、审美语境的地域转换 | 第163-166页 |
一、审美对象的拓展——由士大夫而平民的转化 | 第163-165页 |
二、审美语境的拓展——书斋与世俗的共存 | 第165-166页 |
第三节 粤外画家的文化评价 | 第166-173页 |
一、传统品评的失落 | 第168-170页 |
二、选择与回归 | 第170-173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173-175页 |
参考文献 | 第175-181页 |
致谢 | 第181-182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