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球物理学论文--大地(岩石界)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论文--地震学论文

汶川8.0级和芦山7.0级地震对区域地壳形变场及应力场的影响

摘要第5-9页
Abstract第9-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9页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6-23页
    1.2 论文研究意义第23-25页
    1.3 论文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第25-29页
第二章 大地震同震、震后影响研究进展第29-46页
    2.1 地震周期第29-30页
    2.2 位错理论第30-35页
    2.3 震后变形机制第35-42页
    2.4 强震引起的区域应力场调整第42-46页
第三章 汶川地震发震构造及同震模型研究第46-68页
    3.1 研究背景第46-47页
    3.2 同震观测数据第47-49页
    3.3 三维发震断层模型构建第49-53页
    3.4 断层同震位错分布反演第53-67页
        3.4.1 反演方法及参数选择第53-55页
        3.4.2 反演计算及结果分析第55-63页
        3.4.3 与前人研究结果的对比讨论第63-67页
    3.5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四章 芦山地震发震构造及同震模型研究第68-84页
    4.1 研究背景第68-69页
    4.2 基于简化断层模型反演第69-74页
        4.2.1 地表观测数据第70-71页
        4.2.2 反演方法及参数选择第71-72页
        4.2.3 反演结果对比分析第72-74页
    4.3 基于三维精细断层模型反演第74-82页
        4.3.1 三维发震断层模型重新构建第74-76页
        4.3.2 不同断层组合反演测试第76-78页
        4.3.3 最优断层组合反演分析第78-80页
        4.3.4 发震模式讨论第80-82页
    4.4 本章小结第82-84页
第五章 龙门山断裂带两侧区域粘弹结构反演第84-96页
    5.1 研究背景第84-85页
    5.2 数据基础第85-88页
    5.3 区域有限元模型构建第88-90页
    5.4 粘滞系数反演及分析第90-94页
    5.5 本章小结第94-96页
第六章 汶川、芦山地震对区域形变场的影响第96-108页
    6.1 汶川地震对周边区域形变场影响第96-100页
        6.1.1 同震水平形变场特征分析第96-97页
        6.1.2 震后水平形变场特征分析第97-100页
    6.2 芦山地震对周边区域形变场影响第100-103页
        6.2.1 同震水平形变场特征分析第101页
        6.2.2 震后水平形变场特征分析第101-103页
    6.3 汶川地震对芦山震区的形变场、应力场影响第103-106页
    6.4 本章小结第106-108页
第七章 汶川、芦山地震对区域应力场的影响第108-128页
    7.1 研究背景第108-109页
    7.2 计算模型设置第109-110页
    7.3 同震库仑应力对余震分布的影响第110-112页
    7.4 汶川地震、芦山地震对邻区地震发生的影响第112-116页
    7.5 汶川地震、芦山地震对周边断层的库仑应力影响第116-122页
    7.6 基于速率-状态摩擦本构律估计未来区域地震发生率第122-126页
    7.7 本章小结第126-128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128-133页
    8.1 主要结论和认识第128-132页
    8.2 论文主要创新点第132页
    8.3 论文存在的问题和后续研究方向第132-133页
附录第133-143页
参考文献第143-156页
致谢第156-158页
作者简介第158页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第158-159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第159页
在读期间主持与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第159-160页

论文共1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走滑断裂阶区古地震复发行为研究--以阿尔金-海原走滑断裂系为例
下一篇:含氮稠环化合物合成方法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