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1.2.1 关于债转股对企业控制权配置影响的存在性研究 | 第14-15页 |
1.2.2 关于上一轮债转股企业控制权配置的实际效果研究 | 第15-16页 |
1.2.3 关于债转股企业控制权配置的改进建议研究 | 第16-17页 |
1.2.4 对现有研究的简评 | 第17-18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8-19页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9-21页 |
2 债转股对企业控制权配置影响的一般理论分析 | 第21-27页 |
2.1 债转股对转股企业控制权配置影响的资本结构理论分析 | 第21-22页 |
2.2 债转股企业控制权配置中的委托代理问题分析 | 第22-24页 |
2.3 债转股对企业控制权配置的影响方式及效果 | 第24-27页 |
2.3.1 债转股稀释企业原有控制权 | 第24-25页 |
2.3.2 债转股改变大股东持股比例 | 第25页 |
2.3.3 债转股改变持股经理人股权比例 | 第25-27页 |
3 “2016债转股”与“1999债转股”的比较研究:基于控制权配置分析 | 第27-39页 |
3.1 债转股方式的变化对控制权内外部竞争的影响 | 第27-28页 |
3.2 债转股实施机构的变化对经理人控制权的影响 | 第28-32页 |
3.3 债转股资金筹集形式变化对实施机构激励约束的影响 | 第32-35页 |
3.4 本轮债转股仍需重点解决的问题分析 | 第35-39页 |
3.4.1 债转股中“股”的规定不明确 | 第35-36页 |
3.4.2 市场化债转股定价机制的不完善影响控制权配置效率 | 第36-37页 |
3.4.3 相关法律障碍对外部股东控制权的限制仍然很大 | 第37-38页 |
3.4.4 银企关系不当影响控制权配置效率 | 第38-39页 |
4 “2016债转股”企业和实施机构在控制权配置上的博弈行为分析 | 第39-44页 |
4.1 相关利益主体及行为准则 | 第39-40页 |
4.2 债转股企业控制权配置博弈中的互动行为 | 第40-44页 |
4.2.1 债转股中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简析 | 第40-41页 |
4.2.2 各利益主体在控制权配置上的博弈行为分析 | 第41-44页 |
5 对“2016债转股”的政策建议:基于控制权配置分析 | 第44-52页 |
5.1 通过政策支持债转股自由选择“股”的形式 | 第44-45页 |
5.1.1 尽快推出政策支持优先股在债转股中的适用性 | 第44-45页 |
5.1.2 给予债转股双方更多的自由选择权 | 第45页 |
5.2 构建出系统完整的定价机制 | 第45-47页 |
5.2.1 逐步优化债权包结构 | 第45-46页 |
5.2.2 定价量化方法和体系亟待创新完善 | 第46-47页 |
5.3 引导实施机构真正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 | 第47-49页 |
5.3.1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以及债转股协议安排 | 第47-48页 |
5.3.2 借鉴“困境基金”模式 | 第48-49页 |
5.4 鼓励实施机构引进注重自身利益的各方战略投资者 | 第49-52页 |
5.4.1 引进以股利收益为目标的财务战略投资者 | 第49-50页 |
5.4.2 引进以经营利润为主要目标的产业战略投资者 | 第50-52页 |
6 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52-54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2-53页 |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附录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