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土石高填路堤沉降计算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2.2 高填路堤沉降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7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的主体框架 | 第16-17页 |
第2章 高海拔寒区土石混填高路堤的沉降特性 | 第17-27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17-18页 |
2.1.1 依托工程概况 | 第17页 |
2.1.2 工程地质条件 | 第17页 |
2.1.3 气候、气象 | 第17-18页 |
2.2 高海拔寒区路堤填筑的主要问题 | 第18-23页 |
2.2.1 填料 | 第18-19页 |
2.2.2 冻土 | 第19-20页 |
2.2.3 涎流冰 | 第20-21页 |
2.2.4 不稳定地质灾害体 | 第21-23页 |
2.3 高海拔寒区土石混填高路堤沉降机理 | 第23-24页 |
2.3.1 土石混填路堤沉降变形特性 | 第23页 |
2.3.2 季节性冻土的沉降变形特性 | 第23-24页 |
2.4 高海拔寒区土石混填高路堤沉降影响因素 | 第24-27页 |
2.4.1 地基 | 第24页 |
2.4.2 填料 | 第24-25页 |
2.4.3 施工质量 | 第25-26页 |
2.4.4 其它 | 第26-27页 |
第3章 高路堤填筑沉降仿真分析 | 第27-43页 |
3.1 ANSYS WORKBENCH简介 | 第27-28页 |
3.2 填方仿真分析相关理论 | 第28-35页 |
3.2.1 土的本构模型 | 第28-33页 |
3.2.2 ANSYS workbench非线性分析 | 第33-35页 |
3.3 扎碾公路土石混填高路堤碾压施工有限元模拟 | 第35-43页 |
3.3.1 土石混填高路堤铺层厚度的确定 | 第35-36页 |
3.3.2 不同单层厚压实工艺组合有限元模拟 | 第36-38页 |
3.3.3 不同层厚组合整体工后沉降有限元模拟 | 第38-43页 |
第4章 高海拔寒区土石混填高路堤沉降控制技术 | 第43-66页 |
4.1 高填路堤填料技术要求 | 第43-52页 |
4.1.1 隧道弃渣与高填路堤铺层填料技术要求的符合性 | 第43-48页 |
4.1.2 土石高填路堤土石比构成的确定 | 第48-52页 |
4.2 土石混填高路堤地基处理技术 | 第52-54页 |
4.3 土石混填高路堤铺层的摊铺及整平 | 第54-59页 |
4.3.1 土石混填高路堤的摊铺方式 | 第54-57页 |
4.3.2 土石混填高路堤混合摊铺法 | 第57-59页 |
4.3.3 土石混填高路堤的整平技术 | 第59页 |
4.4 土石混填高路堤铺层的碾压 | 第59-63页 |
4.4.1 土石混填路堤常见的压实方式 | 第59-60页 |
4.4.2 土石混填高路堤碾压机械的选择 | 第60-63页 |
4.4.3 土石混填高路堤压实过程及要点 | 第63页 |
4.5 土石混填高路堤边坡的处理 | 第63-66页 |
4.5.1 边坡施工用料的技术要求 | 第63-64页 |
4.5.2 边坡施工工艺的技术要求 | 第64-65页 |
4.5.3 边坡施工质量控制要求 | 第65-66页 |
第5章 依托工程试验验证 | 第66-74页 |
5.1 不同单层厚最佳压实工艺组合沉降观测 | 第66-70页 |
5.1.1 不同层厚在最佳压实工艺沉降数据记录结果 | 第66-68页 |
5.1.2 不同层厚在最佳压实工艺后灌水法试验 | 第68-70页 |
5.2 扎碾公路土石高填路堤整体沉降观测 | 第70-74页 |
5.2.1 试验段整体填筑组合方法 | 第70-71页 |
5.2.2 设置沉降点观测 | 第71-72页 |
5.2.3 沉降结果分析 | 第72-7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74-75页 |
6.2 展望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附录 沉降观测情况 | 第80-89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学术成果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