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类新型稻瘟菌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9-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46页 |
1.1 稻瘟病和稻瘟菌 | 第14-16页 |
1.2 稻瘟病的防治与化学药剂 | 第16-20页 |
1.2.1 重金属制剂 | 第17页 |
1.2.2 农用抗生素 | 第17页 |
1.2.3 有机氯药剂 | 第17-18页 |
1.2.4 有机磷药剂 | 第18页 |
1.2.5 嗜球果伞素类药剂 | 第18-19页 |
1.2.6 咪唑与三唑类药剂 | 第19-20页 |
1.2.7 间接作用药剂 | 第20页 |
1.3 甾醇14α-去甲基化酶 | 第20-21页 |
1.4 去甲基化酶抑制剂(DMI) | 第21-35页 |
1.4.1 去甲基化酶抑制剂作用方式 | 第21-23页 |
1.4.2 农用去甲基化酶抑制剂 | 第23-25页 |
1.4.3 医用去甲基化酶抑制剂 | 第25-27页 |
1.4.4 唑类去甲基化酶抑制剂研究进展 | 第27-31页 |
1.4.5 非唑类去甲基化酶抑制剂研究进展 | 第31-35页 |
1.5 黑色素生物合成及其关键酶 | 第35-36页 |
1.6 黑色素生物合成脱水酶抑制剂(MBI-D) | 第36-39页 |
1.6.1 环丙酰菌胺 | 第36-37页 |
1.6.2 氰菌胺 | 第37页 |
1.6.3 双氯氰菌胺 | 第37页 |
1.6.4 其他MBI-D | 第37-39页 |
1.7 黑色素生物合成还原酶抑制剂(MBI-R) | 第39-42页 |
1.7.1 四氯苯酞 | 第40页 |
1.7.2 咯喹酮 | 第40页 |
1.7.3 三环唑 | 第40页 |
1.7.4 其他MBI-R | 第40-42页 |
1.8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 第42-44页 |
1.8.1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方法 | 第42-43页 |
1.8.2 蛋白质同源模建 | 第43-44页 |
1.9 本论文研究的设计思想和目标 | 第44-46页 |
第二章 稻瘟菌抑制剂的虚拟筛选 | 第46-64页 |
2.1 引言 | 第46页 |
2.2 实验工具 | 第46-47页 |
2.2.1 应用软件 | 第46-47页 |
2.2.2 网络在线服务 | 第47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47-55页 |
2.3.1 同源模建 | 第47-49页 |
2.3.2 虚拟筛选 | 第49-55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55-64页 |
2.4.1 同源模建结果与讨论 | 第55-60页 |
2.4.2 虚拟筛选结果与讨论 | 第60-64页 |
第三章 杂环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 | 第64-80页 |
3.1 引言 | 第64-67页 |
3.1.1 苗头化合物的分析与修饰改造 | 第64页 |
3.1.2 含有酰胺键和杂环的化合物生物活性 | 第64-65页 |
3.1.3 酰胺键的合成方法 | 第65-67页 |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67-68页 |
3.2.1 化学试剂 | 第67-68页 |
3.2.2 物质合成实验仪器 | 第68页 |
3.2.3 物质表征实验仪器 | 第68页 |
3.3 化合物的合成 | 第68-74页 |
3.3.1 化合物合成路线设计 | 第68-69页 |
3.3.2 化合物合成实验步骤 | 第69-70页 |
3.3.3 化合物结构表征 | 第70-74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74-80页 |
3.4.1 化合物合成结果与讨论 | 第74-75页 |
3.4.2 化合物对稻瘟菌的生物活性 | 第75-80页 |
第四章 三唑查尔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 | 第80-92页 |
4.1 引言 | 第80-82页 |
4.1.1 苗头化合物的分析与修饰改造 | 第80页 |
4.1.2 查尔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 第80-81页 |
4.1.3 查尔酮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 第81-82页 |
4.2 化合物的合成 | 第82-88页 |
4.2.1 化合物合成路线设计 | 第82-83页 |
4.2.2 化合物合成实验步骤 | 第83页 |
4.2.3 化合物结构表征 | 第83-8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8-92页 |
4.3.1 化合物合成结果与讨论 | 第88-89页 |
4.3.2 化合物对稻瘟菌的生物活性 | 第89-92页 |
第五章 苯并杂环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 | 第92-102页 |
5.1 引言 | 第92-94页 |
5.1.1 苗头化合物的分析与修饰改造 | 第92页 |
5.1.2 苯并杂环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 第92-93页 |
5.1.3 苯并杂环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 第93-94页 |
5.2 化合物的合成 | 第94-99页 |
5.2.1 化合物合成路线设计 | 第94-95页 |
5.2.2 化合物合成实验步骤 | 第95-96页 |
5.2.3 化合物结构表征 | 第96-99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99-102页 |
5.3.1 化合物合成结果与讨论 | 第99-100页 |
5.3.2 化合物对稻瘟菌的生物活性 | 第100-102页 |
第六章 硝基苯乙烯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 | 第102-120页 |
6.1 引言 | 第102-104页 |
6.1.1 苗头化合物的分析与修饰改造 | 第102页 |
6.1.2 硝基苯乙烯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 第102-103页 |
6.1.3 硝基苯乙烯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 第103-104页 |
6.2 化合物的合成 | 第104-114页 |
6.2.1 化合物合成路线设计 | 第104-105页 |
6.2.2 化合物合成实验步骤 | 第105页 |
6.2.3 化合物结构表征 | 第105-114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14-120页 |
6.3.1 化合物合成结果与讨论 | 第114-115页 |
6.3.2 化合物对稻瘟菌的生物活性 | 第115-120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0-123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120-121页 |
7.2 课题展望 | 第121-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4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146-147页 |
致谢 | 第147-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