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民法论文--知识产权论文--商标法论文

我国商标反向混淆问题的法律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6页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第11-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页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2-13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第12-13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3页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13-14页
        1.3.1 研究内容第13-14页
        1.3.2 研究方法第14页
    1.4 研究创新之处第14-16页
第2章 商标反向混淆的理论概述第16-25页
    2.1 商标反向混淆的概念界定第16-19页
        2.1.1 商标反向混淆的内涵第16-17页
        2.1.2 与相关概念的区分第17-19页
    2.2 商标反向混淆的突出法律特征第19-21页
        2.2.1 混淆的方向性第19页
        2.2.2 反向混淆危害的隐蔽性第19-20页
        2.2.3 双方当事人在市场竞争中地位的差异性第20页
        2.2.4 侵权所涉及范围的广泛性第20-21页
        2.2.5 被侵权人存在间接的收益性第21页
    2.3 探究商标反向混淆的理论基础第21-24页
        2.3.1 以商标法的立法宗旨为理论来源第21-22页
        2.3.2 规制商标反向混淆具有正当性第22-24页
    2.4 本章小结第24-25页
第3章 国内外商标反向混淆制度的发展现状第25-39页
    3.1 国外代表性国家和地区商标反向混淆制度的立法模式第25-29页
        3.1.1 日本“重形式轻内涵”的符号制度模式第25页
        3.1.2 美国“重内涵”的防止混淆制度模式第25-28页
        3.1.3 欧盟“双重规定”的制度模式第28-29页
    3.2 我国商标反向混淆制度的发展现状第29-36页
        3.2.1 我国商标反向混淆的立法现状第29-31页
        3.2.2 我国商标反向混淆的司法实践第31-34页
        3.2.3 我国理论界并没有完全接受商标反向混淆理论第34-36页
    3.3 我国商标反向混淆法律制度中存在的不足第36-37页
        3.3.1 对商标反向混淆的规制缺乏系统的立法规定第36页
        3.3.2 商标反向混淆行为的范围和判定因素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第36-37页
        3.3.3 商标反向混淆的责任承担方式和赔偿标准缺少司法明确第37页
    3.4 本章小结第37-39页
第4章 商标反向混淆的本质问题——当事人的权利博弈第39-48页
    4.1 商标反向混淆下有关权利相对性的争论第39-42页
        4.1.1 诚实信用原则基准第39-40页
        4.1.2 公平原则第40页
        4.1.3 例证:“新百伦商标侵权”案的关键问题第40-42页
    4.2 商标反向混淆行为侵犯权利人的商标权——以商标权人为视角第42-44页
        4.2.1 反向混淆行为是一种商标侵权行为第42-43页
        4.2.2 反向混淆行为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第43-44页
    4.3 在先权人在反向混淆中具有潜在收益——以商标后使用人为视角第44-46页
        4.3.1 易诱发商标抢注现象大量涌现第44-45页
        4.3.2 小企业存在反向“搭便车”的现象第45页
        4.3.3 权利人为获取高额赔偿而怠于行使权利第45-46页
    4.4 本章小结第46-48页
第5章 完善我国规制商标反向混淆的法律建议第48-59页
    5.1 确立商标反向混淆的法律框架第48-51页
        5.1.1 明确商标反向混淆的内涵第48页
        5.1.2 确定商标反向混淆的判定因素第48-51页
    5.2 确立对商标反向混淆侵权予以抗辩的合理情形第51-53页
        5.2.1 在先商标缺乏显著性第52页
        5.2.2 商标的合理使用第52-53页
        5.2.3 在先商标无效第53页
        5.2.4 非商业性使用第53页
    5.3 明确商标反向混淆侵权的责任分配及解决路径第53-58页
        5.3.1 商标反向混淆侵权民事责任的适用第53-54页
        5.3.2 商标反向混淆行为的多路径解决方案及赔偿标准第54-58页
    5.4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结论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第64-65页
致谢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婚姻家庭相关立法和司法中的道德话语浅析
下一篇:我国消费者反悔权法律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