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稻茬晚播小麦群体与生理特征及密肥调控技术研究

摘要第5-9页
ABSTRACT第9-14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23-54页
    1 小麦高产研究进展第24-26页
    2 稻茬小麦晚播的原因及现状第26-29页
        2.1 晚播小麦的定义第26-27页
        2.2 稻茬晚播小麦出现的原因第27-29页
            2.2.1 全球气候变暖,现行的播期与上升的温度不相适应第28页
            2.2.2 天气异常,土壤墒情无法满足水稻适时收获和小麦适时播种需求第28-29页
            2.2.3 水稻种植制度改进,导致收获期不断推迟第29页
            2.2.4 规模种植条件下机械、晒(烘)贮等配套设施的限制第29页
    3 稻茬晚播小麦高产限制因素第29-31页
    4 稻茬晚播小麦产量形成、群体结构及品质特点第31-36页
        4.1 籽粒产量及其构成特点第31-32页
        4.2 群体结构特点第32-35页
            4.2.1 播期对群体质量的影响第32-34页
            4.2.2 不同播期小麦高产群体特征的差异第34-35页
        4.3 不同播期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第35-36页
    5 稻茬晚播小麦高产稳产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第36-39页
        5.1 选用适合晚播的品种第36页
        5.2 提高整地质量,催芽播种第36页
        5.3 适当增加播量,培育合理群体结构第36-37页
        5.4 晚播小麦的施肥第37-39页
    6 稻茬晚播小麦的生理特性及品质的调控第39-40页
        6.1 栽培措施对晚播小麦生理特性的影响第39页
        6.2 栽培措施对籽粒品质的影响第39-40页
    7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40页
    参考文献第40-54页
第二章 稻茬晚播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的适应性比较第54-7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5-57页
        1.1 试验设计第55页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55-56页
        1.3 数据处理第56-5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7-69页
        2.1 生育进程的差异第57-58页
        2.2 产量及其构成的差异第58-59页
        2.3 茎蘖动态的差异第59-60页
        2.4 干物质积累的差异第60-61页
        2.5 氮素积累的差异第61-62页
        2.6 氮效率的差异第62-63页
        2.7 叶面积指数的差异第63-64页
        2.8 剑叶SPAD值的差异第64-65页
        2.9 剑叶净光合速率的差异第65-66页
        2.10 籽粒灌浆速率的差异第66-68页
        2.11 抗倒性能的差异第68-69页
    3 小结第69-70页
        3.1 适宜稻茬晚播的小麦品种产量构成特点第69页
        3.2 适宜稻茬晚播种植的小麦品种群体结构特征第69-70页
        3.3 适宜稻茬晚播的小麦品种光合与灌浆特性第70页
    参考文献第70-72页
第三章 稻茬晚播小麦8000 kg·hm~(-2)高产群体产量构成、品质及群体特征第72-8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3-74页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第73页
        1.2 试验设计第73页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73-74页
        1.4 统计分析第7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4-82页
        2.1 晚播小麦高产群体产量构成及群体特征第74-81页
            2.1.1 产量及其构成第74-75页
            2.1.2 群体结构特征第75-81页
        2.2 晚播小麦不同产量群体籽粒品质的差异第81-82页
    3 小结第82页
    参考文献第82-84页
第四章 稻茬晚播小麦高产群体氮素利用特征与衰老生理特性第84-11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86-90页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第87页
        1.2 试验设计第87页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87-89页
        1.4 统计分析第89-9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90-110页
        2.1 肥料氮(~(15)N)在晚播小麦植株中的分配与运转第90-93页
            2.1.1 肥料氮(~(15)N)的分配第90页
            2.1.2 开花期植株对土壤氮和不同施用方式~(15)N的吸收比例第90-91页
            2.1.3 开花期~(15)N在植株各器官中的分配第91-92页
            2.1.4 成熟期植株中~(15)N的吸收比例第92页
            2.1.5 成熟期~(15)N在植株各器官中的分配第92-93页
            2.1.6 氮素转移量及贡献率第93页
        2.2 晚播小麦不同产量水平群体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的差异第93-100页
            2.2.1 氮素积累量第94-95页
            2.2.2 不同生育阶段氮素吸收量第95-97页
            2.2.3 不同生育阶段氮素吸收速率第97-98页
            2.2.4 不同生育阶段氮素的吸收百分率第98-99页
            2.2.5 氮效率第99-100页
        2.3 晚播小麦高产群体花后剑叶光合及衰老生理特性第100-110页
            2.3.1 不同产量群体花后剑叶的光合特性第100-102页
            2.3.2 不同产量群体花后剑叶活性氧清除酶的差异第102-105页
            2.3.3 不同产量群体花后剑叶碳、氮代谢及关键酶活性的差异第105-110页
    3 小结第110-112页
        3.1 密度对晚播小麦~(15)N标记肥料氮流向以及在器官中分配的影响第110页
        3.2 稻茬晚播小麦8000 kg·hm~(-2)高产群体氮素积累与分配特征第110-111页
        3.3 稻茬晚播小麦8000 kg·hm~(-2)高产群体光合与衰老酶活性特征第111页
        3.4 稻茬晚播小麦8000 kg·hm~(-2)高产群体剑叶碳氮代谢生理特征第111-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15页
第五章 密度与肥料运筹对晚播小麦茎秆抗倒能力的影响第115-13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16-118页
        1.1 试验设计第116-117页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117-118页
        1.3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第11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18-126页
        2.1 密肥对晚播小麦表观倒伏率、抗倒伏指数和产量的影响第118-120页
        2.2 密肥对晚播小麦基部节间、穗下节间长度以及株高的影响第120-121页
        2.3 密肥对基部节间茎粗壁厚的影响第121-122页
        2.4 密肥对基部节间单位长度干重的影响第122-123页
        2.5 密肥处理对基部节间内含物质的影响第123-126页
            2.5.1 对基部节间糖、氮含量以及C/N的影响第123页
            2.5.2 对基部第二节间木质素含量的影响第123-125页
            2.5.3 对基部节间苯丙氨酸转氨酶(PAL)及酪氨酸解氨酶(TAL)活性的影响第125-126页
    3 小结第126-127页
        3.1 晚播小麦高产与抗倒协调的茎秆形态与生理第126-127页
        3.2 晚播小麦高产与抗倒协调的适宜密肥组合第127页
    参考文献第127-130页
第六章 稻茬过晚播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的适应性比较第130-14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31页
        1.1 试验设计第131页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13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31-141页
        2.1 生育进程的差异第131-132页
        2.2 产量及其构成的差异第132-133页
        2.3 茎蘖动态的差异第133-134页
        2.4 干物质积累的差异第134-135页
        2.5 氮素积累的差异第135-136页
        2.6 氮效率的差异第136-137页
        2.7 叶面积指数的差异第137-138页
        2.8 剑叶SPAD值的差异第138-139页
        2.9 剑叶净光合速率的差异第139页
        2.10 籽粒灌浆速率的差异第139-141页
    3 小结第141-142页
    参考文献第142-143页
第七章 稻茬过晚播小麦6750kg·hm~(-2)中高产群体产量构成、品质及群体特征第143-15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44页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第144页
        1.2 试验设计第144页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144页
        1.4 统计分析第14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44-152页
        2.1 过晚播小麦6 750 kg·hm~(-2)中高产群体产量构成及群体特征第144-151页
            2.1.1 过晚播小麦不同产量群体产量构成第144-146页
            2.1.2 过晚播小麦不同产量水平的群体特征第146-151页
        2.2 过晚播小麦不同产量群体品质的差异第151-152页
    3 小结第152页
    参考文献第152-154页
第八章 稻茬过晚播小麦中高产群体氮素利用特征与衰老生理特性第154-17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55-156页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第155页
        1.2 试验设计第155页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155-156页
        1.4 统计分析第15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56-167页
        2.1 过晚播小麦不同产量群体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的差异第156-162页
            2.1.1 氮素积累量第156-158页
            2.1.2 不同生育阶段氮素吸收量第158-160页
            2.1.3 不同生育阶段氮素吸收速率第160页
            2.1.4 不同生育阶段氮素吸收百分率第160-161页
            2.1.5 氮效率第161-162页
        2.2 过晚播小麦高产群体花后剑叶光合及衰老生理特性第162-167页
            2.2.1 不同产量群体花后剑叶SPAD值及净光合速率的差异第162-163页
            2.2.2 不同产量群体花后剑叶活性氧清除酶系统的差异第163-167页
    3 小结第167-168页
        3.1 稻茬过晚播小麦6750 kg·hm~(-2)高产群体氮素积累与分配特征第167页
        3.2 稻茬过晚播小麦6750 kg·hm~(-2)中高产群体光合与衰老酶活性特征第167-168页
    参考文献第168-170页
第九章 稻茬晚播与过晚播小麦高产密肥调控效应分析第170-19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71-172页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第171页
        1.2 试验设计第171页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171-172页
        1.4 统计分析第17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72-191页
        2.1 密度与氮肥对晚播小麦产量、品质、效益的调控效应第172-181页
            2.1.1 密度、施氮量与运筹比例对晚播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第172-175页
            2.1.2 密度、施氮量与运筹比例对晚播小麦氮肥利用效率影响第175-178页
            2.1.3 密度、施氮量与运筹比例对晚播小麦籽粒品质影响第178-180页
            2.1.4 密度、施氮量与运筹比例对晚播小麦经济效益影响第180-181页
        2.2 密度与氮肥对过晚播小麦产量、品质、效益的调控效应第181-191页
            2.2.1 密度、施氮量与运筹比对过晚播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第182-184页
            2.2.2 密度、施氮量与运筹比例对过晚播小麦氮肥利用效率影响第184-188页
            2.2.3 密度、施氮量与运筹比例对过晚播小麦籽粒品质影响第188-189页
            2.2.4 密度、施氮量与运筹比例对过晚播小麦经济效益影响第189-191页
    3 小结第191-192页
        3.1 晚播小麦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第191页
        3.2 过晚播小麦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第191-192页
    参考文献第192-195页
第十章 结论与讨论第195-215页
    1 讨论第195-206页
        1.1 稻茬晚播与过晚播适用的小麦品种第195-197页
            1.1.1 产量第195页
            1.1.2 群体结构特征第195-196页
            1.1.3 光合特性与灌浆速率第196-197页
        1.2 稻茬晚播高产群体与过晚播中高产群体的基本特征第197-199页
            1.2.1 晚播高产群体与过晚播中高产群体产量结构第197页
            1.2.2 晚播高产群体与过晚播中高产群体质量特征第197-199页
        1.3 稻茬晚播高产群体与过晚播中高产群体氮素积累与分配特征第199-200页
            1.3.1 晚播小麦氮素在器官中的积累与分配第199页
            1.3.2 晚播高产群体与过晚播中高产群体氮素积累与吸收特征第199-200页
        1.4 稻茬晚播高产群体与过晚播中高产群体光合与衰老特性第200-201页
        1.5 稻茬晚播高产群体花后剑叶碳氮代谢特征第201-202页
        1.6 稻茬晚播小麦抗倒性能表现及其生理特性第202-203页
            1.6.1 晚播小麦高产群体植株茎秆形态与生理特性第202-203页
            1.6.2 晚播小麦高产群体预防倒伏的适宜密肥组合第203页
        1.7 稻茬晚播与过晚播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第203-206页
            1.7.1 密肥措施组合对晚播与过晚播小麦产量与经济效益的影响第203-205页
            1.7.2 密肥措施组合对晚播与过晚播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第205页
            1.7.3 晚播与过晚播小麦密度与施氮量及氮肥运筹技术组合第205-206页
    2 结论第206-208页
    3 本研究的创新点第208-209页
    4 尚待深入研究的问题第209页
    参考文献第209-215页
致谢第215-21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目录第216-217页

论文共21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种关键栽培措施对软米粳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下一篇:农田土壤遗留磷分子形态长期演变特征及新型有机磷肥的微结构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