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1-16页 |
第一节 川芎炮制品的历史沿革 | 第11-13页 |
第二节 川芎现代炮制研究 | 第13页 |
第三节 川芎炮制前后的研究 | 第13-14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炮制工艺研究 | 第16-47页 |
仪器与试药 | 第16-17页 |
第一节 蜜炙川芎炮制工艺研究 | 第17-25页 |
1 方法 | 第17-19页 |
2 单因素实验 | 第19-21页 |
3 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实验 | 第21-24页 |
4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优化工艺 | 第24页 |
5 验证试验 | 第24-25页 |
6 本章小结 | 第25页 |
第二节 白芷制川芎炮制工艺研究 | 第25-35页 |
1 辅料白芷的研究 | 第26-29页 |
2 白芷制川芎炮制工艺研究 | 第29-35页 |
3 小结 | 第35页 |
第三节 茶叶制川芎炮制工艺研究 | 第35-44页 |
1 辅料茶叶提取工艺研究 | 第36-40页 |
2 茶叶制川芎工艺研究 | 第40-44页 |
3 小结 | 第44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7页 |
第三章 质量标准研究 | 第47-82页 |
仪器与材料 | 第47页 |
试药 | 第47-48页 |
第一节 蜜炙川芎质量标准研究 | 第48-58页 |
1 实验与方法 | 第48-56页 |
1.1 性状鉴别 | 第48页 |
1.2 粉末鉴别 | 第48-49页 |
1.3 薄层鉴别 | 第49-52页 |
1.4 水分检查 | 第52-53页 |
1.5 总灰分 | 第53页 |
1.6 酸不溶性灰分 | 第53-54页 |
1.7 浸出物 | 第54-55页 |
1.8 含量测定 | 第55-56页 |
2 蜜炙川芎饮片质量标准(草案) | 第56-58页 |
第二节 白芷制川质量标准研究 | 第58-69页 |
1 实验与方法 | 第58-66页 |
1.1 性状鉴别 | 第58页 |
1.2 粉末鉴别 | 第58-59页 |
1.3 薄层鉴别-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鉴别 | 第59-62页 |
1.4 水分检查 | 第62-63页 |
1.5 总灰分 | 第63-64页 |
1.6 酸不溶性灰分 | 第64页 |
1.7 浸出物 | 第64-65页 |
1.8 含量测定 | 第65-66页 |
2 芷川芎饮片质量标准(草案) | 第66-69页 |
第三节 茶叶制川芎质量标准研究 | 第69-81页 |
1 实验与方法 | 第69-77页 |
1.1 性状鉴别 | 第69页 |
1.2 粉末鉴别 | 第69-70页 |
1.3 薄层鉴别-咖啡碱薄层鉴别 | 第70-73页 |
1.4 水分检查 | 第73-74页 |
1.5 总灰分 | 第74-75页 |
1.6 酸不溶性灰分 | 第75页 |
1.7 浸出物 | 第75-76页 |
1.8 含量测定 | 第76-77页 |
2 茶川芎饮片质量标准(草案) | 第77-81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四章 药效学研究 | 第82-92页 |
仪器与试药 | 第82-83页 |
第一节 川芎蜜炙前后对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 第83-85页 |
1 方法 | 第83-84页 |
2 统计学方法 | 第84页 |
3 结果 | 第84-85页 |
4 讨论 | 第85页 |
第二节 白芷制川芎炮制前后对小鼠镇痛的影响 | 第85-88页 |
1 方法 | 第85-86页 |
2 热板法实验 | 第86页 |
3 醋酸扭体法实验 | 第86-87页 |
4 结果 | 第87-88页 |
5 讨论 | 第88页 |
第三节 茶叶制川芎炮制前后对大鼠偏头痛动物模型的影响 | 第88-91页 |
1 方法 | 第89页 |
2 动物分组及给药 | 第89-90页 |
3 统计学方法 | 第90页 |
4 结果 | 第90页 |
5 讨论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2页 |
总结与讨论 | 第92-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95-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