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9-10页 | 
| 引言 | 第10-12页 | 
| 临床研究 | 第12-49页 | 
| 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 2 一般资料 | 第12-14页 | 
| 2.1 病例来源 | 第12页 | 
| 2.2 病例选择标准 | 第12-13页 | 
| 2.3 纳入标准 | 第13页 | 
| 2.4 排除标准 | 第13-14页 | 
| 2.5 剔除标准 | 第14页 | 
| 2.6 脱落病例标准 | 第14页 | 
| 3 研究方法 | 第14-18页 | 
| 3.1 临床分组 | 第14页 | 
| 3.2 临床用药 | 第14-15页 | 
| 3.3 禁止用药与合并用药 | 第15页 | 
| 3.4 药物的洗脱期 | 第15页 | 
| 3.5 观察指标和观察方法 | 第15-16页 | 
| 3.5.1 一般资料 | 第15页 | 
| 3.5.2 诊断指标 | 第15页 | 
| 3.5.3 安全性指标 | 第15-16页 | 
| 3.5.4 疗效性指标 | 第16页 | 
| 3.5.5 观察时点 | 第16页 | 
| 3.6 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 | 第16-17页 | 
| 3.6.1 疗效性指标 | 第16-17页 | 
| 3.6.2 安全性评价 | 第17页 | 
| 3.7 不良反应(ADR) | 第17-18页 | 
| 3.7.1 关联性评价 | 第17页 | 
| 3.7.2 相关处理 | 第17-18页 | 
| 4 统计分析方法 | 第18页 | 
| 5 研究结果 | 第18-39页 | 
| 5.1 病例入选及临床研究完成情况 | 第18-19页 | 
| 5.2 基线比较 | 第19-22页 | 
| 5.3 两组治疗后各项指标比较 | 第22-38页 | 
| 5.4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 第38页 | 
| 5.5 安全性观察 | 第38-39页 | 
| 6 讨论 | 第39-49页 | 
| 6.1 西医对VKH综合征的认识 | 第39-41页 | 
| 6.1.1 西医病因病机 | 第39-40页 | 
| 6.1.1.1 自身免疫性因素 | 第39页 | 
| 6.1.1.2 感染因素 | 第39-40页 | 
| 6.1.2 西医治疗 | 第40-41页 | 
| 6.1.2.1 糖皮质激素 | 第40页 | 
| 6.1.2.2 免疫抑制剂 | 第40页 | 
| 6.1.2.3 抗VEGF药物 | 第40-41页 | 
| 6.2 中医对VKH综合征的认识 | 第41-43页 | 
| 6.2.1 病因病机 | 第41-42页 | 
| 6.2.2 中医治疗 | 第42-43页 | 
| 6.2.2.1 辨证论治 | 第42-43页 | 
| 6.2.2.2 针灸治疗 | 第43页 | 
| 6.2.2.3 其他治疗 | 第43页 | 
| 6.3 清火柔肝明目方的作用机理 | 第43-44页 | 
| 6.4 结果分析 | 第44-49页 | 
| 结论 | 第49-50页 | 
| 不足与展望 | 第50-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 综述 | 第54-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 附录 | 第64-66页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示例)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