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实验方法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介观模拟方法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3 宏观模拟方法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技术路线图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多孔介质传热传质介观特性的格子Boltzmann方法 | 第18-29页 |
2.1 格子Boltzmann方法的基本原理 | 第18-23页 |
2.1.1 格子Boltzmann方程 | 第18-19页 |
2.1.2 格子Boltzmann基本模型 | 第19-20页 |
2.1.3 不可压格子Boltzmann模型 | 第20-22页 |
2.1.4 格子Boltzmann边界条件 | 第22-23页 |
2.2 格子Boltzmann方法温度模型 | 第23-25页 |
2.2.1 内能分布模型 | 第23-24页 |
2.2.2 总能分布模型 | 第24-25页 |
2.3 多孔介质保温材料重构方法 | 第25-28页 |
2.3.1 随机生长四参数生成法 | 第25-26页 |
2.3.2 构造多孔介质 | 第26-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多孔介质渗流与传热传质 | 第29-39页 |
3.1 多孔介质渗流 | 第29-34页 |
3.1.1 分布函数及演化方程 | 第29页 |
3.1.2 压差对多孔介质渗流的影响 | 第29-32页 |
3.1.3 孔隙率对多孔介质渗流的影响 | 第32-33页 |
3.1.4 生长核分布概率对多孔介质渗流的影响 | 第33-34页 |
3.2 多孔介质传热传质 | 第34-36页 |
3.2.1 分布函数及演化方程 | 第34页 |
3.2.2 不同时间步长下的温度场 | 第34-35页 |
3.2.3 入口温度对多孔介质传热传质的影响 | 第35-36页 |
3.3 阻力系数求解 | 第36-37页 |
3.3.1 基本原理 | 第36-37页 |
3.3.2 油水阻力系数求解 | 第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双层输油管道内层泄漏介质传热传质宏观模拟 | 第39-53页 |
4.1 数理模型 | 第39-41页 |
4.1.1 物理模型 | 第39-40页 |
4.1.2 数学模型 | 第40-41页 |
4.1.3 初始及边界条件 | 第41页 |
4.2 初始温度场模拟 | 第41-43页 |
4.3 孔隙率对传热传质过程的影响 | 第43-44页 |
4.3.1 同一泄漏时间不同孔隙率温度分布 | 第43页 |
4.3.2 同一泄漏时间不同孔隙率油水分布 | 第43-44页 |
4.4 泄漏时间对传热传质过程的影响 | 第44-47页 |
4.4.1 同一孔隙率不同时刻温度分布 | 第44-45页 |
4.4.2 同一孔隙率不同时刻油水分布 | 第45-47页 |
4.5 泄漏位置对传热传质过程的影响 | 第47-50页 |
4.5.1 同一孔隙率不同泄漏位置温度分布 | 第47-48页 |
4.5.2 同一孔隙率不同泄漏位置油水分布 | 第48-50页 |
4.6 泄漏速度对传热传质过程的影响 | 第50-52页 |
4.6.1 同一孔隙率不同泄漏速度温度分布 | 第50-51页 |
4.6.2 同一孔隙率不同泄漏速度油水分布 | 第51-52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