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2.1 岩体风化程度对高边坡稳定性影响的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2-13页 |
1.2.2 岩质高边坡破坏模式及机理的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3-15页 |
1.2.3 岩质高边坡监测技术的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5-16页 |
1.2.4 岩质高边坡加固技术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17-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8-20页 |
第二章 不同风化程度凝灰岩高边坡现场调研分析 | 第20-32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20-21页 |
2.2 不同风化程度凝灰岩高边坡特征现场调查 | 第21-28页 |
2.2.1 惠深高速公路边坡几何尺寸统计分析 | 第21-22页 |
2.2.2 惠深高速公路边坡岩体特征分析 | 第22-23页 |
2.2.3 不同风化程度典型凝灰岩高边坡信息调研 | 第23-28页 |
2.3 不同风化程度凝灰岩高边坡的工程设计方法与技术 | 第28-31页 |
2.4 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不同风化程度凝灰岩高边坡破坏机理分析 | 第32-42页 |
3.1 概述 | 第32页 |
3.2 高边坡破坏类型 | 第32-33页 |
3.3 高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 | 第33-34页 |
3.4 典型凝灰岩高边坡破坏机理分析 | 第34-41页 |
3.5 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不同风化程度凝灰岩高边坡稳定性数值计算分析 | 第42-80页 |
4.1 概述 | 第42页 |
4.2 不同风化程度凝灰岩高边坡稳定性数值计算模型建立 | 第42-46页 |
4.2.1 模型设计 | 第42-44页 |
4.2.2 参数选取及计算工况 | 第44-46页 |
4.2.3 计算分析内容 | 第46页 |
4.3 不同风化程度凝灰岩高边坡稳定性数值计算成果分析 | 第46-78页 |
4.3.1 典型边坡安全系数变化规律分析 | 第46-50页 |
4.3.2 典型边坡表面位移变化规律分析 | 第50-63页 |
4.3.3 典型边坡锚杆荷载变化规律分析 | 第63-78页 |
4.4 小结 | 第78-80页 |
第五章 不同风化程度凝灰岩高边坡监测技术及稳定性分析 | 第80-122页 |
5.1 概述 | 第80页 |
5.2 不同风化程度凝灰岩高边坡监测技术 | 第80-90页 |
5.2.1 不同风化程度凝灰岩高边坡监测方法 | 第80-84页 |
5.2.2 不同风化程度凝灰岩高边坡监测方案 | 第84-90页 |
5.3 不同风化程度凝灰岩高边坡监测成果及稳定性分析 | 第90-120页 |
5.3.1 不同风化程度凝灰岩高边坡监测成果 | 第90-115页 |
5.3.2 不同风化程度凝灰岩高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115-120页 |
5.4 小结 | 第120-122页 |
第六章 数值计算成果与现场测试成果对比分析 | 第122-127页 |
6.1 概述 | 第122页 |
6.2 表面位移数值计算成果与监测成果对比分析 | 第122-123页 |
6.3 锚杆荷载数值计算成果与监测成果对比分析 | 第123-125页 |
6.4 小结 | 第125-127页 |
第七章 不同风化程度凝灰岩高边坡施工加固技术优化研究 | 第127-134页 |
7.1 概述 | 第127页 |
7.2 岩质高边坡常见的加固技术 | 第127-128页 |
7.3 不同风化程度凝灰岩高边坡格构锚固技术研究 | 第128-131页 |
7.3.1 格构锚固机理 | 第128-129页 |
7.3.2 凝灰岩高边坡锚固优化研究 | 第129-131页 |
7.4 工程建议 | 第131-133页 |
7.5 小结 | 第133-134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134-136页 |
主要结论 | 第134-135页 |
进一步研究建议 | 第135-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4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43-14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 第14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与专利 | 第143-144页 |
致谢 | 第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