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复合肥在线检测的重要性 | 第12页 |
1.2 复合肥成分检测技术 | 第12-16页 |
1.3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对复合肥检测的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原理 | 第22-38页 |
2.1. 激光诱导等离子体的形成机理 | 第22-27页 |
2.1.1 激光等离子体的形成 | 第22-23页 |
2.1.2 局部热平衡 | 第23-25页 |
2.1.3 辐射机制 | 第25-27页 |
2.2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定性分析 | 第27页 |
2.3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定量分析方法 | 第27-37页 |
2.3.1 直接定标法 | 第28-29页 |
2.3.2 内标法 | 第29-30页 |
2.3.3 自由定标模型 | 第30-31页 |
2.3.4 多元非线性回归方法 | 第31-33页 |
2.3.5 支持向量机回归方法 | 第33-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激光诱导复合肥等离子体光谱特性研究 | 第38-64页 |
3.1 复合肥实验测量系统 | 第38-42页 |
3.2 激光诱导复合肥的典型发射光谱与分析谱线选取 | 第42-48页 |
3.2.1 复合肥激光等离子体典型发射光谱 | 第42-44页 |
3.2.2 复合肥中氮磷钾元素特征谱线选取 | 第44-48页 |
3.3 复合肥激光等离子体时间与空间演化特性 | 第48-55页 |
3.3.1 氮磷钾元素特征谱线时间衰减特性 | 第48-52页 |
3.3.2 复合肥激光等离子体空间分布特性 | 第52-55页 |
3.4 复合肥激光等离子体温度和电子密度研究 | 第55-63页 |
3.4.1 激光等离子体温度计算方法 | 第55-57页 |
3.4.2 等离子体温度实验分析 | 第57-59页 |
3.4.3 等离子体电子密度计算方法 | 第59-60页 |
3.4.4 等离子体电子密度实验分析 | 第60-6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四章 激光诱导复合肥等离子体光谱影响因素研究 | 第64-77页 |
4.1 激光器参数对复合肥等离子体特性的影响 | 第64-68页 |
4.1.1 激光器重复频率 | 第64-65页 |
4.1.2 激光器脉冲能量 | 第65-67页 |
4.1.3 激光聚焦焦点位置 | 第67-68页 |
4.2 复合肥特性对激光等离子体特性影响 | 第68-73页 |
4.2.1 复合肥颗粒大小 | 第68-71页 |
4.2.2 复合肥疏松度 | 第71-73页 |
4.3 环境气体对复合肥激光等离子体特性的影响 | 第73-7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五章 复合肥成分定量测量与实验分析 | 第77-88页 |
5.1 定标曲线法与元素检测限 | 第77-80页 |
5.2 基于内标法的定量分析 | 第80-83页 |
5.3 基于多元非线性回归的定量分析 | 第83-85页 |
5.4 实验误差分析 | 第85-8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六章 基于支持向量机模型的复合肥成分定量分析 | 第88-98页 |
6.1 复合肥光谱特征向量的选取 | 第88页 |
6.2 复合肥样品划分与归一化 | 第88-90页 |
6.3 SVR模型与参数寻优过程 | 第90-95页 |
6.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95-96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8-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14页 |
附图(附表、附录) | 第114-118页 |
致谢 | 第118-11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