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目标地基红外探测技术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6页 |
1.2 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 第16-25页 |
1.2.1 典型地基光电探测系统 | 第16-18页 |
1.2.2 地基光电系统冷光学红外终端 | 第18-23页 |
1.2.3 论文主要内容 | 第23-25页 |
第2章 空间目标地基探测原理 | 第25-56页 |
2.1 地基望远镜光学系统 | 第25-27页 |
2.1.1 反射结构 | 第25-26页 |
2.1.2 折射结构 | 第26页 |
2.1.3 折反结构 | 第26-27页 |
2.2 地基望远镜机架 | 第27-28页 |
2.2.1 赤道式机架 | 第27页 |
2.2.2 地平式机架 | 第27-28页 |
2.2.3 水平式机架 | 第28页 |
2.3 地基望远镜镜筒 | 第28-29页 |
2.4 望远镜成像分辨率 | 第29页 |
2.5 地基光电系统探测器 | 第29-33页 |
2.5.1 CCD探测器 | 第29-30页 |
2.5.2 红外探测器 | 第30-33页 |
2.6 空间目标辐射特性研究 | 第33-39页 |
2.6.1 辐射 | 第34-36页 |
2.6.2 辐射通量 | 第36页 |
2.6.3 空间立体角 | 第36-37页 |
2.6.4 辐射出射度 | 第37页 |
2.6.5 辐射照度 | 第37页 |
2.6.6 空间目标红外辐射信噪比 | 第37-39页 |
2.7 大气对地基红外观测影响分析 | 第39-48页 |
2.7.1 大气消光对望远镜系统探测星等的影响 | 第42-43页 |
2.7.2 波段选择 | 第43-44页 |
2.7.3 空间目标探测信噪比估算 | 第44-48页 |
2.8 标准参考源修正大气的基本原理 | 第48-55页 |
2.9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3章 地基红外系统白天探测 | 第56-75页 |
3.1 引言 | 第56页 |
3.2 红外白天探测关键技术 | 第56-66页 |
3.2.1 星等、光度及亮度 | 第56-57页 |
3.2.2 星等系统 | 第57-58页 |
3.2.3 白天观星探测能力计算 | 第58-59页 |
3.2.4 曝光时间估算 | 第59页 |
3.2.5 观测环境分析 | 第59-63页 |
3.2.6 系统设计 | 第63-65页 |
3.2.7 红外相机选取 | 第65-66页 |
3.3 观测实验 | 第66-74页 |
3.4 本章小节 | 第74-75页 |
第4章 冷光学红外终端研制 | 第75-121页 |
4.1 引言 | 第75-81页 |
4.1.1 探测红外辐射通量组成 | 第75-76页 |
4.1.2 光学系统近场热辐射计算 | 第76页 |
4.1.3 系统红外杂散辐射仿真分析 | 第76-77页 |
4.1.4 冷光学红外成像系统信噪比效率分析 | 第77-81页 |
4.2 短波冷光学红外终端 | 第81-97页 |
4.2.1 短波冷光学光学系统 | 第82-84页 |
4.2.2 冷阑匹配 | 第84-85页 |
4.2.3 透镜离焦 | 第85-86页 |
4.2.4 透镜支撑结构 | 第86-89页 |
4.2.5 短波杜瓦机械结构 | 第89-96页 |
4.2.6 观测实验 | 第96-97页 |
4.3 中长波冷光学红外终端 | 第97-117页 |
4.3.1 低温光学系统光机结构 | 第99页 |
4.3.2 热负荷计算 | 第99-103页 |
4.3.3 真空腔体强度校核 | 第103-105页 |
4.3.4 反射镜材料的选择 | 第105-113页 |
4.3.5 冷光学红外探测器 | 第113-117页 |
4.4 成像实验验证 | 第117-120页 |
4.5 本章小节 | 第120-121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1-123页 |
5.1 主要完成工作 | 第121页 |
5.2 论文创新工作 | 第121页 |
5.3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21-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30页 |
致谢 | 第130-131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