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6页 |
(一)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 问题提出 | 第13-14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二) 研究综述与研究进路 | 第15-19页 |
1. 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2. 简要述评 | 第18-19页 |
(三) 研究思路与概念界定 | 第19-23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9-22页 |
2. 概念界定 | 第22-23页 |
(四)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第23-25页 |
1.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2. 数据来源 | 第24-25页 |
(五) 创新之处与研究限度 | 第25-26页 |
1. 创新之处 | 第25页 |
2. 研究限度 | 第25-26页 |
第二章 理论框架:“三社联动”治理逻辑下的社会参与 | 第26-34页 |
(一) 社会参与与社会治理 | 第26-28页 |
1. 多元主体参与社区矫正治理 | 第26-27页 |
2. 社会参与的其他理论支撑 | 第27-28页 |
(二) “三社联动”与社会治理 | 第28-29页 |
1. 主体间协同参与社区矫正治理 | 第28-29页 |
2. “三社联动”治理的理论架构 | 第29页 |
(三) “三社联动”与社会参与 | 第29-34页 |
1. 框架借用的基本理念 | 第30页 |
2. “三社联动”下参与式矫正 | 第30-34页 |
第三章 框架借用: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的模型建构 | 第34-52页 |
(一) 联动框架分析 | 第34-39页 |
1. 社会力量参与的类型分析 | 第34-36页 |
2. “三社联动”参与的功能分析 | 第36-39页 |
(二) 联动策略分析 | 第39-45页 |
1. 形式化规则的分析 | 第39-41页 |
2. 动态执行策略分析 | 第41-43页 |
3. 参与的互动结构分析 | 第43-45页 |
(三) 联动要素分析 | 第45-52页 |
1. 人力资本要素及其运作 | 第46-47页 |
2. 物质资源要素及其运作 | 第47-48页 |
3. 组织和设施要素及其运作 | 第48-50页 |
4. 环境与技术要素及其运作 | 第50-52页 |
第四章 参与滞后:社区矫正社会力量参与的现状呈现 | 第52-57页 |
(一) 社会公众的参与状况 | 第52-54页 |
1. 社会公众的参与度分析 | 第52-53页 |
2. 社会参与的发展过程分析 | 第53-54页 |
(二) 各方力量参与的状况 | 第54-57页 |
1. 社会组织的参与状况 | 第54-55页 |
2. 企事业单位的参与状况 | 第55页 |
3. 基层自治组织的参与状况 | 第55页 |
4. 社区矫正志愿者的参与状况 | 第55页 |
5. 社区矫正小组的参与状况 | 第55-57页 |
第五章 基础薄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的行动困境 | 第57-62页 |
(一) 社区矫正的认知氛围不浓 | 第57-58页 |
1. 社区矫正的社会力量认知度不足 | 第57-58页 |
2. 矫正管理机构对社会力量不熟悉 | 第58页 |
(二) 社会力量的介入空间紧张 | 第58-59页 |
1. 社区矫正缺乏参与规范 | 第58-59页 |
2. 社会力量参与渠道不明 | 第59页 |
(三) 专业社会力量发育滞后 | 第59-62页 |
1. 社会力量缺乏参与的意识 | 第59-60页 |
2. 社会力量的参与手段缺乏 | 第60-62页 |
第六章 培育建章:“三社联动”框架借用下社会力量参与的行动路径 | 第62-67页 |
(一) 参与氛围:提高社区矫正的认知度 | 第62-63页 |
1. 加强社区矫正社会宣传 | 第62页 |
2. 提高社区的综合性建设 | 第62页 |
3. 注重传统工作之间的融合 | 第62-63页 |
(二) 社会培育:推动政府引入专业的社会服务 | 第63-64页 |
1. 提高购买社会服务的力度 | 第63页 |
2. 注重专业社会力量的培育 | 第63-64页 |
(三) 空间让度:构建“三社联动”参与的工作体系 | 第64-67页 |
1. 注重社会资源优化和整合 | 第64页 |
2. 完善参与制度和组织安排 | 第64-65页 |
3. 建立多主体间的联动机制 | 第65-67页 |
第七章 总结与思考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附录1 | 第71-78页 |
附录2 | 第78-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