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1章 占有制度概述 | 第9-14页 |
1.1 占有的概念 | 第9页 |
1.2 占有的特征 | 第9-10页 |
1.3 占有的分类 | 第10-11页 |
1.3.1 自主占有与他主占有 | 第10页 |
1.3.2 直接占有和间接占有 | 第10-11页 |
1.3.3 自己占有和辅助占有 | 第11页 |
1.4 民法上占有的价值 | 第11-13页 |
1.5 我国占有制度立法概述 | 第13-14页 |
第2章 占有的性质 | 第14-20页 |
2.1 占有性质主要学说及评析 | 第14-15页 |
2.1.1 事实说 | 第14页 |
2.1.2 权利说 | 第14-15页 |
2.2 占有性质的不同立法例及其评价 | 第15-18页 |
2.2.1 法国民法中占有的性质 | 第15-16页 |
2.2.2 德国民法上的占有性质 | 第16-17页 |
2.2.3 日本民法中占有的性质 | 第17-18页 |
2.3 我国民事立法应当确立的占有性质 | 第18-20页 |
第3章 占有的效力 | 第20-30页 |
3.1 占有的公示效力 | 第20-22页 |
3.1.1 物权公示的必要性 | 第20-21页 |
3.1.2 占有与物权公信原则 | 第21-22页 |
3.2 占有的权利推定的效力 | 第22-24页 |
3.2.1 占有权利推定效力概述 | 第22-23页 |
3.2.2 占有权利推定的内容 | 第23-24页 |
3.3 占有的取得效力 | 第24-26页 |
3.3.1 取得时效取得权利 | 第24-25页 |
3.3.2 依善意取得取得权利 | 第25-26页 |
3.4 占有的保护效力 | 第26-30页 |
3.4.1 占有人的自力救济 | 第26-27页 |
3.4.2 占有人的占有保护请求权 | 第27-30页 |
第4章 我国占有制度立法的不足 | 第30-34页 |
4.1 对占有制度地位认识的不足 | 第30-31页 |
4.1.1 我国《物权法》对占有制度地位未予充分肯定 | 第30页 |
4.1.2 未对占有的独立物权性质予以肯定 | 第30-31页 |
4.2 《物权法》对占有制度内容的规定所存在的问题 | 第31-34页 |
4.2.1 没有对占有的概念性质做出规定 | 第31页 |
4.2.2 占有分类过于单一 | 第31-32页 |
4.2.3 对时效取得未予规定 | 第32页 |
4.2.4 占有物灭失或毁损的赔偿责任规定之不足 | 第32-34页 |
第5章 对占有人的救济之完善建议 | 第34-39页 |
5.1 增加有关取得时效的条款 | 第34页 |
5.2 增设自力救济权 | 第34-35页 |
5.3 对恶意占有人的相应权利予以保护 | 第35-36页 |
5.4 对占有的交互侵夺问题予以明确 | 第36页 |
5.5 构建占有之诉 | 第36-39页 |
5.5.1 占有之诉独立存在的意义 | 第36-37页 |
5.5.2 占有之诉与本权之诉 | 第37-38页 |
5.5.3 我国占有之诉的构建 | 第38-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