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虚拟现实视听技术公共空间语言交谈私密性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1 课题的来源 | 第11页 |
1.1.2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1页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3 相关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2-17页 |
1.3.1 公共空间私密性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2 交谈私密性的环境心理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3 语言交谈私密性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4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3.5 研究综述分析 | 第16-17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23页 |
1.4.1 概念界定 | 第17-20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4.4 研究框架 | 第22-23页 |
第2章 虚拟现实技术对建筑视听仿真可行性研究 | 第23-36页 |
2.1 虚拟现实技术理论基础 | 第23-25页 |
2.1.1 发展历程与种类 | 第23-24页 |
2.1.2 对主观实验的应用优势 | 第24-25页 |
2.2 虚拟实验实现方案 | 第25-26页 |
2.2.1 硬件设备的选择 | 第25-26页 |
2.2.2 软件及开发方法 | 第26页 |
2.3 虚拟现实技术视觉仿真度验证实验 | 第26-28页 |
2.3.1 视觉仿真度验证实验方法 | 第26-27页 |
2.3.2 视觉仿真度验证指标 | 第27-28页 |
2.3.3 视觉仿真度验证实验结果分析 | 第28页 |
2.4 虚拟现实技术听觉仿真度验证实验 | 第28-35页 |
2.4.1 听觉仿真度验证实验方法 | 第28-31页 |
2.4.2 听觉仿真度验证指标 | 第31-32页 |
2.4.3 听觉仿真度客观验证实验结果分析 | 第32-34页 |
2.4.4 听觉仿真度主观验证实验结果分析 | 第34-3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语言交谈私密性研究的虚拟现实实验方法 | 第36-54页 |
3.1 现实实验的实验方法 | 第36-37页 |
3.1.1 实验空间及设备搭建方法 | 第36-37页 |
3.1.2 现实实验的实验步骤 | 第37页 |
3.2 虚拟实验的控制因素 | 第37-43页 |
3.2.1 大空间种类的选择及依据 | 第37-40页 |
3.2.2 小空间种类的选择及依据 | 第40-42页 |
3.2.3 背景声种类的选择及依据 | 第42-43页 |
3.2.4 空间内人群的设置及依据 | 第43页 |
3.3 虚拟实验的情景带入 | 第43-45页 |
3.3.1 情景带入实验必要性 | 第43-44页 |
3.3.2 情景带入实验步骤 | 第44-45页 |
3.4 虚拟实验的交互方法及实验步骤 | 第45-47页 |
3.4.1 实验提示与选择列表交互 | 第45-46页 |
3.4.2 移动位置交互 | 第46页 |
3.4.3 实验选择逻辑及步骤 | 第46-47页 |
3.5 虚拟实验的数据种类及获取方法 | 第47-48页 |
3.5.1 交谈距离获取方法 | 第47-48页 |
3.5.2 背景声声压级获取方法 | 第48页 |
3.5.3 空间混响时间获取方法 | 第48页 |
3.6 观测变量样本组成 | 第48-53页 |
3.6.1 背景声声压级 | 第48-49页 |
3.6.2 空间混响时间 | 第49-50页 |
3.6.3 交谈声压级 | 第50-51页 |
3.6.4 交谈距离 | 第51-52页 |
3.6.5 语言信噪比 | 第52-53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4章 语言交谈私密性的影响因素及调控策略 | 第54-94页 |
4.1 对背景声声压级的影响 | 第54-60页 |
4.1.1 大空间长宽比不同 | 第54-57页 |
4.1.2 小空间形态不同 | 第57-59页 |
4.1.3 大空间与小空间的区别 | 第59-60页 |
4.2 对空间混响时间的影响 | 第60-66页 |
4.2.1 大空间长宽比不同 | 第60-62页 |
4.2.2 小空间形态不同 | 第62-65页 |
4.2.3 大空间与小空间的区别 | 第65-66页 |
4.3 对交谈声压级的影响 | 第66-73页 |
4.3.1 大空间长宽比不同 | 第66-69页 |
4.3.2 小空间形态不同 | 第69-72页 |
4.3.3 大空间与小空间的区别 | 第72-73页 |
4.4 对交谈距离的影响 | 第73-82页 |
4.4.1 大空间长宽比不同 | 第73-76页 |
4.4.2 小空间形态不同 | 第76-81页 |
4.4.3 大空间与小空间的区别 | 第81-82页 |
4.5 对语言信噪比的影响 | 第82-89页 |
4.5.1 大空间长宽比不同 | 第82-84页 |
4.5.2 小空间形态不同 | 第84-88页 |
4.5.3 大空间与小空间的区别 | 第88-89页 |
4.6 观测变量间相关性研究 | 第89-91页 |
4.6.1 大空间长宽比不同 | 第89-90页 |
4.6.2 小空间形态不同 | 第90-91页 |
4.7 调控策略 | 第91-93页 |
4.7.1 背景声声压级 | 第91页 |
4.7.2 空间混响时间 | 第91-92页 |
4.7.3 交谈距离 | 第92-93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结论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2页 |
附录1 虚拟现实视觉仿真主观问卷 | 第102-103页 |
附录2 虚拟现实听觉仿真主观问卷 | 第103-104页 |
附录3 虚拟大空间扩展模型确定方法 | 第104-105页 |
附录4 虚拟空间情景带入场景提示语 | 第105-107页 |
附录5 虚拟空间情景带入场景脚本 | 第107-125页 |
附录6 虚拟空间实验交互脚本 | 第125-132页 |
致谢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