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24页 |
1.2.1 煤基燃料着火及燃烧特性的传统研究方法 | 第12-16页 |
1.2.1.1 热重分析法 | 第12-13页 |
1.2.1.2 管式沉降炉法 | 第13-14页 |
1.2.1.3 模型预测法及其他研究手段 | 第14-16页 |
1.2.2 煤基燃料着火及燃烧特性的光学研究手段 | 第16-24页 |
1.2.2.1 煤基单颗粒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1.2.2.2 煤基颗粒群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第2章 光学诊断型携带流燃烧反应系统与实验方法 | 第26-47页 |
2.1 携带流燃烧反应器系统 | 第26-33页 |
2.1.1 平面火焰燃烧器及其相关组件 | 第26-29页 |
2.1.2 注射式微量给粉装置 | 第29-30页 |
2.1.3 气体供应与控制系统 | 第30-31页 |
2.1.4 取样装置与尾气处理系统 | 第31-32页 |
2.1.5 三色高温计固相颗粒测温系统 | 第32-33页 |
2.2 PLIF光学测量系统的原理及结构 | 第33-38页 |
2.2.1 PLIF燃烧诊断技术的物理背景 | 第33-35页 |
2.2.2 OH荧光激发波长的选择 | 第35-36页 |
2.2.3 PLIF光学诊断系统结构组成 | 第36-38页 |
2.2.3.1 激光器系统工作组件 | 第36页 |
2.2.3.2 激光束整形光路系统 | 第36-37页 |
2.2.3.3 信号控制与采集系统 | 第37-38页 |
2.3 实验设置与研究方案 | 第38-40页 |
2.3.1 实验原料选择与配气方案设置 | 第38-39页 |
2.3.1.1 实验原料 | 第38-39页 |
2.3.1.2 配气方案设置 | 第39页 |
2.3.2 燃烧实验舱内温度场的标定与校正 | 第39-40页 |
2.4 光学诊断实验台调试与数据处理方法 | 第40-46页 |
2.4.1 试验台参数设置与调试 | 第40-42页 |
2.4.2 数据处理方法 | 第42页 |
2.4.3 噪声来源分析与降噪措施 | 第42-46页 |
2.4.3.1 火焰本身的OH自发辐射 | 第43-44页 |
2.4.3.2 激光脉冲的散射光 | 第44页 |
2.4.3.3 平面火焰OH受激辐射荧光 | 第44-4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3章 半焦单颗粒及颗粒群的着火及燃烧特性规律 | 第47-69页 |
3.1 概述 | 第47页 |
3.2 半焦单颗粒着火及燃烧特性分析 | 第47-51页 |
3.2.1 光学实验台调试与参数设定 | 第47-48页 |
3.2.2 沿燃烧室高度变化的着火特性规律 | 第48-49页 |
3.2.3 随氧浓度和温度变化的着火特性规律 | 第49-51页 |
3.3 半焦与原煤的射流火焰特征比较 | 第51-53页 |
3.4 半焦颗粒群纯燃及混燃的着火及燃烧特性规律 | 第53-58页 |
3.4.1 光学实验台调试与参数设定 | 第53页 |
3.4.2 半焦在不同条件下的燃烧强度规律 | 第53-56页 |
3.4.3 半焦与原煤在不同比例下的掺烧特性 | 第56-58页 |
3.5 基于CH~*自发辐射的半焦颗粒群着火及燃烧特性 | 第58-65页 |
3.5.1 光学实验台调试与参数设定 | 第58-60页 |
3.5.2 半焦在不同条件下的燃烧强度规律 | 第60-61页 |
3.5.3 随温度和氧浓度变化的着火及燃烧特性规律 | 第61-65页 |
3.6 三色高温计固相颗粒测温实验 | 第65-68页 |
3.6.1 三色高温计测温方法 | 第65-66页 |
3.6.2 颗粒群测温实验结果分析 | 第66-68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4章 半焦燃尽特性与表面结构特性分析 | 第69-79页 |
4.1 概述 | 第69页 |
4.2 颗粒群射流火焰结构特性 | 第69-70页 |
4.3 不同反应条件下的半焦燃尽程度分析 | 第70-75页 |
4.3.1 燃余残炭样品含碳量分析 | 第70-72页 |
4.3.2 不同反应条件下的残炭表面形貌分析 | 第72-75页 |
4.4 不同燃烧条件下的半焦孔隙特性研究 | 第75-7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结论 | 第79-80页 |
附录 | 第80-82页 |
附录 Ⅰ(温度校正程序段) | 第80页 |
附录 Ⅱ(伪彩图转换程序段) | 第80-81页 |
附录 Ⅲ(灰度值归一化程序段)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89-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