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理论论文--建筑科学基础理论论文--建筑环境理论论文

建筑群体及环境形态导控研究--以景洪市澜沧江华能集团公司接待中心改扩建设计为例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2页
    1.1 选题背景第12-14页
        1.1.1 建筑群体及其围合而成的外部环境在设计中的重要性第12页
        1.1.2 群体层面薄弱对后期设计的影响第12-13页
        1.1.3 群体空间形式的雷同与体验的缺失第13-14页
    1.2 选题的目标和意义第14-15页
        1.2.1 选题的目标第14页
        1.2.2 选题的意义第14-15页
    1.3 国内外关于建筑群体空间的相关研究现状第15-18页
        1.3.1 国外建筑群体及外部空间理论研究第15-16页
        1.3.2 国内建筑群体及外部空间理论研究第16-18页
    1.4 主要研究方法第18-20页
        1.4.1 实例分析研究方法第18页
        1.4.2 理论总结方法第18页
        1.4.3 实践总结方法第18-20页
    1.5 研究内容及框架第20-22页
第二章 建筑群体及环境形态的相关理论研究第22-30页
    2.1 相关概念阐述第22-24页
        2.1.1 建筑群体第22-23页
        2.1.2 外部环境第23页
        2.1.3 空间形态第23-24页
        2.1.4 视线卫生间距第24页
    2.2 思想溯源——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建筑群体形态的思想第24-27页
        2.2.1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第25页
        2.2.2 宇宙观的图示体现第25-27页
    2.3 理论成果——相关重点理论解析第27-29页
        2.3.1 桢文彦的集群形态理论第27页
        2.3.2 芦原义信的《外部空间设计》第27-28页
        2.3.3 罗杰特兰西克的城市设计理论第28-29页
    2.4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三章 建筑群体及其环境形态的影响因素和设计诉求第30-38页
    3.1 影响建筑群体及其外部环境形态的因素第30-35页
        3.1.1 环境的适应——气候与用地第30-32页
        3.1.2 效率的提升——功能与流线第32-34页
        3.1.3 特色的强化——文化与心理第34-35页
    3.2 建筑群体及环境的设计诉求第35-36页
        3.2.1 人文脉络的接纳与再生第35-36页
        3.2.2 使用心理的人性化考虑第36页
    3.3 本章小结第36-38页
第四章 建筑群体及环境形态导控第38-60页
    4.1 建筑群体肌理的生成第38-42页
        4.1.1 地域典型肌理第38-41页
        4.1.2 地点周边肌理第41-42页
    4.2 建筑群体尺度的控制第42-45页
    4.3 建筑群体结构的组织第45-47页
        4.3.1 与周边城市结构的结合第45-46页
        4.3.2 功能结构第46-47页
    4.4 建筑群体序列的组织第47-49页
    4.5 建筑群体空间视线的控制与引导第49-55页
        4.5.1 视线的定量控制第50-52页
        4.5.2 视线的多方式引导第52-55页
    4.6 建筑群体空间界面体验的优化第55-58页
        4.6.1 界面的文化体验优化第55页
        4.6.2 界面的心理体验优化第55-58页
    4.7 本章小结第58-60页
第五章 不同时空变量影响下群体空间形态控制解析第60-70页
    5.1 傣族村落——传统的低密度布局第60-63页
        5.1.1 人文因素提取第60-62页
        5.1.2 人性化处理启示第62-63页
    5.2 明清北京的礼制建筑和四合院——传统的高密度布局第63-65页
        5.2.1 人文因素提取第63-64页
        5.2.2 人性化处理启示第64-65页
    5.3 景洪避寒皇冠假日酒店第65-67页
        5.3.1 项目简介第65页
        5.3.2 人文因素应用第65-66页
        5.3.3 人性化处理第66-67页
    5.4 西双版纳告庄西双景旅游地产第67-69页
        5.4.1 项目简介第67-68页
        5.4.2 人文因素应用第68-69页
        5.4.3 人性化处理第69页
    5.5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六章 景洪市澜沧江华能集团公司接待中心改扩建设计第70-86页
    6.1 设计背景与要求第70-72页
        6.1.1 项目基地第70-71页
        6.1.2 设计要求第71-72页
    6.2 发现问题第72-73页
        6.2.1 区位要点第72页
        6.2.2 周边建筑第72页
        6.2.3 新旧关系第72-73页
        6.2.4 人文需求第73页
    6.3 研究内容分析第73-75页
        6.3.1 地域解析第73-74页
        6.3.2 地点解析第74页
        6.3.3 设计指标深化第74-75页
    6.4 多层次形态控制策略第75-82页
        6.4.1 肌理生成——原型与继承第75-76页
        6.4.2 尺度控制——化整为零第76-78页
        6.4.3 结构组织——承上启下第78-79页
        6.4.4 序列组织——多层组织第79-80页
        6.4.5 视线控制——定量与引导第80-81页
        6.4.6 界面策略——整体营造与细节处理第81-82页
    6.5 群体规划设计第82-83页
    6.6 建筑单体设计第83-84页
    6.7 本章小结第84-86页
第七章 结语第86-88页
致谢第88-90页
参考文献第90-96页
    书籍类第90-91页
    学位论文第91-92页
    中文期刊论文第92-94页
    外文文献第94-96页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第96-98页
附录B:各省市居住建筑最小间距限制表第98-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IopeNet与面向智能家居的无线协议整合
下一篇:河南省县城居住空间扩展研究--以宝丰县城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