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0页 |
1.1.2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2 生长环国内外研究及进展 | 第12-14页 |
1.3 生长环 | 第14-16页 |
1.3.1 生长环的组成成分 | 第14-16页 |
1.3.2 生长环的成因 | 第16页 |
1.4 胞外聚合物 | 第16-18页 |
1.4.1 胞外聚合物的定义和组成 | 第16页 |
1.4.2 胞外聚合物的提取方法 | 第16-17页 |
1.4.3 胞外聚合物的分析 | 第17-18页 |
1.5 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18-20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5.2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第20-3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0-22页 |
2.1.1 实验用水和生长环来源 | 第20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0-21页 |
2.1.3 实验所用药剂 | 第21-2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2-24页 |
2.3 生长环检测分析方法 | 第24-25页 |
2.3.1 电子扫描电镜分析 | 第24页 |
2.3.2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分析 | 第24-25页 |
2.3.3 TOC测定 | 第25页 |
2.3.4 生长环中金属类元素的测定 | 第25页 |
2.3.5 生长环X射线衍射 | 第25页 |
2.3.6 生长环胞外聚合物表面官能团分析 | 第25页 |
2.4 胞外聚合物分析方法 | 第25-27页 |
2.4.1 EPS的提取 | 第26页 |
2.4.2 生长环中胞外聚合物中多糖的测量 | 第26页 |
2.4.3 胞外聚合物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26-27页 |
2.5 微生物实验方法 | 第27-36页 |
2.5.1 培养基 | 第27-28页 |
2.5.2 细菌染色 | 第28-29页 |
2.5.3 微生物的计数 | 第29-31页 |
2.5.4 微生物的分离 | 第31-32页 |
2.5.5 细菌的鉴定 | 第32页 |
2.5.6 铁细菌的纯化 | 第32-33页 |
2.5.7 PCR扩增 | 第33-35页 |
2.5.8 Miseq测序 | 第35-36页 |
第3章 供水管网中生长环的构成 | 第36-49页 |
3.1 生长环的微观结构分析 | 第36-44页 |
3.1.1 生长环表面形貌分析 | 第36-38页 |
3.1.2 生长环比表面积分析 | 第38-44页 |
3.2 生长环的化学成分分析 | 第44-48页 |
3.2.1 生长环中总有机碳的测定 | 第44页 |
3.2.2 生长环中金属元素的测定 | 第44-45页 |
3.2.3 生长环X射线衍射分析 | 第45页 |
3.2.4 生长环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 | 第45-47页 |
3.2.5 生长环胞外聚合物表面官能团分析 | 第47页 |
3.2.6 生长环胞外聚合物中多糖和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47-4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生长环中微生物种群的特异性研究 | 第49-69页 |
4.1 细菌总数 | 第49页 |
4.2 生长环中DNA提取及PCR | 第49-51页 |
4.3 生长环中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第51-52页 |
4.4 生长环中微生物的差异性分析 | 第52-55页 |
4.5 生长环中微生物群落组成分析 | 第55-67页 |
4.5.1 门水平分析 | 第55-57页 |
4.5.2 纲水平分析 | 第57-59页 |
4.5.3 目水平分析 | 第59-61页 |
4.5.4 科水平分析 | 第61-64页 |
4.5.5 属水平分析 | 第64-67页 |
4.6 层次聚类分析和Heatmap图 | 第67-6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5章 有机物对生长环中微生物胞外聚合物的影响 | 第69-82页 |
5.1 有机物对生长环中微生物胞外聚合物中多糖的影响 | 第69-73页 |
5.2 有机物对生长环中微生物胞外聚合物中蛋白质的影响 | 第73-77页 |
5.3 有机物对生长环中微生物胞外聚合物总量的影响 | 第77-8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结论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