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对汉麻秸秆研究现状概况 | 第10-19页 |
1.2.1 汉麻资源概况分析 | 第10-11页 |
1.2.2 木质素降解菌的概述 | 第11-17页 |
1.2.3 生物降解木质素的应用 | 第17-19页 |
1.3 国内外生物制浆的研究现状 | 第19页 |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19-22页 |
1.4.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9-20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2-32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2-25页 |
2.1.1 菌种来源 | 第22页 |
2.1.2 实验所用的培养基 | 第22-23页 |
2.1.3 实验所用试剂及配置 | 第23-24页 |
2.1.4 实验中所用的仪器 | 第24-25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5-32页 |
2.2.1 降解汉麻秸秆菌株的筛选 | 第25页 |
2.2.2 降解汉麻秸秆菌株的鉴定 | 第25-26页 |
2.2.3 降解汉麻秸秆菌株的初筛 | 第26-27页 |
2.2.4 降解汉麻秸秆菌株的复筛 | 第27-28页 |
2.2.5 复合菌群拮抗性检测 | 第28页 |
2.2.6 汉麻秸秆发酵体系中各组分变化分析 | 第28-30页 |
2.2.7 影响复合菌群降解汉麻秸秆因素的探究 | 第30-31页 |
2.2.8 正交试验 | 第31-32页 |
第3章 降解汉麻秸秆菌株的筛选及鉴定 | 第32-42页 |
3.1 降解汉麻秸秆菌株的分离 | 第32页 |
3.2 降解汉麻秸秆菌株的鉴定 | 第32-35页 |
3.2.1 形态学鉴定 | 第32-33页 |
3.2.2 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33-35页 |
3.3 降解汉麻秸秆菌株的初筛 | 第35-38页 |
3.3.1 菌株以木质素为碳源的生长情况 | 第35-36页 |
3.3.2 PDA-愈创木酚显色法比较菌株的木质素酶活 | 第36-37页 |
3.3.3 纤维素降解能力的初步研究 | 第37-38页 |
3.4 降解汉麻秸秆菌株的复筛 | 第38-41页 |
3.4.1 汉麻秸秆发酵实验 | 第38页 |
3.4.2 汉麻秸秆发酵体系中漆酶活力测定 | 第38-39页 |
3.4.3 汉麻秸秆发酵体系中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活力测定 | 第39-40页 |
3.4.4 汉麻秸秆发酵体系中锰过氧化物酶活力测定 | 第40-41页 |
3.5 本章小节 | 第41-42页 |
第4章 复合菌群的构建 | 第42-54页 |
4.1 复合菌群拮抗性实验检测 | 第42-43页 |
4.1.1 汉麻秸秆发酵前后变化 | 第42页 |
4.1.2 复合菌群拮抗性实验检测 | 第42-43页 |
4.2 复合菌群酶活测定验证实验 | 第43-45页 |
4.3 单菌及复合菌群木质素降解率的分析 | 第45-47页 |
4.4 复合菌群汉麻木质素降解发酵条件的探索 | 第47-50页 |
4.4.1 温度对复合菌群降解木质素的影响 | 第47-48页 |
4.4.2 pH对复合菌群降解木质素的影响 | 第48页 |
4.4.3 转速对复合菌群降解木质素的影响 | 第48-49页 |
4.4.4 接种量对复合菌群降解木质素的影响 | 第49-50页 |
4.5 正交试验的设计 | 第50-51页 |
4.5.1 正交试验 | 第50-51页 |
4.5.2 正交试验的验证 | 第51页 |
4.6 汉麻秸秆成分测定及变化情况 | 第51-53页 |
4.6.1 汉麻秸秆成分测定 | 第51-52页 |
4.6.2 汉麻秸秆成分变化测定 | 第52-53页 |
4.7 本章小节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