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导言 | 第9-16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10-11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4页 |
五、论文结构 | 第14-15页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借入型受贿行为的认定 | 第16-25页 |
第一节 民事借款与受贿的界限 | 第16-23页 |
一、借款手续 | 第16-17页 |
二、借款事由 | 第17-18页 |
三、款项的去向 | 第18-19页 |
四、双方平时关系 | 第19页 |
五、职务因素 | 第19-20页 |
六、借款后归还情况 | 第20-23页 |
第二节 借入型受贿犯罪数额的认定 | 第23-25页 |
一、不应根据“借款”的用途来认定犯罪数额 | 第23-24页 |
二、正常的民间借款不能将巨额资金的利息计入受贿数额 | 第24-25页 |
第二章 贷出型受贿行为的认定 | 第25-34页 |
第一节 民事贷款与受贿的界限 | 第25-32页 |
一、区分民事贷款与受贿应考量的因素 | 第26-29页 |
二、利息在区分民事贷款与受贿中的作用 | 第29-32页 |
第二节 贷出型受贿犯罪数额的认定 | 第32-34页 |
一、应当减去民间贷款利息 | 第32-33页 |
二、同期银行贷款利率4倍的利息是合理利息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借贷型受贿的既遂标准 | 第34-40页 |
第一节 借入型受贿的既遂标准 | 第34-37页 |
一、索取“借款”方式的既遂标准 | 第35-36页 |
二、接受“借款”方式的既遂标准 | 第36-37页 |
第二节 贷出型受贿的既遂标准 | 第37-40页 |
一、一般贷款收息的既遂标准 | 第37-38页 |
二、约定数额与实际获得数额不一致的既遂标准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6页 |
后记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