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22页 |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一) 选题缘起 | 第9-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本研究相关概念界说 | 第11-13页 |
(一) 价值和价值观 | 第11-12页 |
(二) 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12页 |
(三) 传播与大众传播 | 第12-13页 |
三、社会主义价值观传播的有关理论 | 第13-18页 |
(一) 马克思主义灌输论 | 第13-14页 |
(二) 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精神交往理论 | 第14-15页 |
(三)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 第15页 |
(四) 马克思主义文明观 | 第15-16页 |
(五) 传播学理论 | 第16-18页 |
四、文献综述 | 第18-21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1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21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六、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第21-22页 |
(一) 研究难点 | 第21页 |
(二) 研究创新点 | 第21-22页 |
第一章 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演变与传播 | 第22-43页 |
一、建国头七年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表述和传播(1949-1956) | 第22-29页 |
(一) 意识形态领域的“破旧立新”及社会价值观的整合 | 第22-26页 |
(二) 建国头七年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传播方式与特点 | 第26-29页 |
二、探索时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表述和传播(1957-1965) | 第29-34页 |
(一) 社会主义价值观在发展中的偏离 | 第29-32页 |
(二) 探索时期社会主义价值观传播的方式及特点 | 第32-34页 |
三、“文革”时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表述与传播(1966-1977) | 第34-39页 |
(一) “文革”时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条化 | 第35-36页 |
(二) “文革”后的徘徊时期 | 第36-37页 |
(三) “文革”时期社会主义价值观传播的方式与特点 | 第37-39页 |
四、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价值观传播的方式与特点 | 第39-43页 |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演变与传播 | 第43-68页 |
一、1980年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表达与传播(1978-1989) | 第43-54页 |
(一) 社会主义价值观内涵的新变化 | 第43-52页 |
(二) 1980年代社会主义价值观传播的方式与特点 | 第52-54页 |
二、1990年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危机与传播(1990-2001) | 第54-60页 |
(一) “防左”、“防右”与社会主义价值观 | 第54-57页 |
(二) 90年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拓展 | 第57-59页 |
(三) 1990年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传播方式和特点 | 第59-60页 |
三、新世纪初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表述和重大发展(2002-2011) | 第60-68页 |
(一) 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再创新 | 第61-62页 |
(二) 价值观的重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 | 第62-63页 |
(三) 新世纪初社会主义价值观传播的方式和特点 | 第63-68页 |
第三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现状与问题 | 第68-81页 |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及意义 | 第68-73页 |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 | 第68-69页 |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及意义 | 第69-70页 |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及发展 | 第70-72页 |
(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方式及特点 | 第72-73页 |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取得的成就 | 第73-76页 |
(一) 大众传播 | 第74页 |
(二) 组织传播 | 第74-75页 |
(三) 人际传播 | 第75-76页 |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不足和困境 | 第76-81页 |
(一) 重视“上层宣传”而轻“下层实践” | 第76-77页 |
(二) 重视“宣传过程”而轻“宣传结果” | 第77-78页 |
(三) 重视“物质奖励”而轻“道德惩罚” | 第78-79页 |
(四) 重视“学术研究”而轻“实际调研” | 第79-81页 |
第四章 加强和改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若干对策 | 第81-96页 |
一、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主体和责任 | 第81-84页 |
(一) 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问责机制 | 第81-82页 |
(二) 注重传播的长效机制和反馈机制的建设 | 第82-84页 |
二、改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话语体系 | 第84-85页 |
(一)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成群众语言 | 第84-85页 |
(二) 完善国家话语体系建设 | 第85页 |
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应深入民间、贴近生活 | 第85-89页 |
(一) 形成当今“士绅”阶层,深入基层宣传 | 第86-88页 |
(二) 核心价值观要与民间习俗充分融合 | 第88-89页 |
四、运用“互联网+”,创新核心价值观的传播 | 第89-92页 |
(一) 利用互联网多渠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89-91页 |
(二) 利用“大数据”技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91-92页 |
五、注重核心价值观在教育领域的传播 | 第92-94页 |
(一) 推进核心价值观“进课堂” | 第92-93页 |
(二) 将核心价值观纳入考试范围 | 第93-94页 |
六、充分吸收国外有效经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94-96页 |
结语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