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辅料1喘平缓释制剂释药机制的研究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1 不同类型缓控释制剂释药机制的的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1 骨架型缓控释制剂的释药机制 | 第12-14页 |
1.1.1 亲水凝胶骨架缓释制剂的释药机制 | 第12-13页 |
1.1.2 溶蚀性骨架缓释制剂的释药机制 | 第13页 |
1.1.3 不溶性骨架缓释制剂的释药机制 | 第13-14页 |
1.2 渗透泵型缓控释制剂的释药机制 | 第14页 |
1.3 膜控型缓控释制剂的释药机制 | 第14-15页 |
2 亲水凝胶骨架型制剂释药机制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2.1 磁共振成像法 | 第15页 |
2.2 形态学法 | 第15页 |
2.3 质构仪法 | 第15-16页 |
3 不同处方工艺对缓控释制剂释药机制的影响 | 第16页 |
4 喘平方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改良辅料1喘平缓释片含量测定方法学的建立 | 第18-24页 |
1 仪器和试药 | 第18页 |
1.1 仪器 | 第18页 |
1.2 试药 | 第18页 |
2 指标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学的建立 | 第18-23页 |
2.1 色谱条件 | 第18页 |
2.1.1 盐酸麻黄碱与盐酸伪麻黄碱色谱条件 | 第18页 |
2.1.2 氢溴酸东莨菪碱色谱条件 | 第18页 |
2.2 溶液的制备 | 第18-19页 |
2.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18-19页 |
2.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19页 |
2.2.3 阴性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19页 |
2.3 专属性试验 | 第19-21页 |
2.4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21-22页 |
2.5 精密度试验 | 第22页 |
2.6 稳定性试验 | 第22页 |
2.7 重复性试验 | 第22页 |
2.8 回收率试验 | 第22-23页 |
3 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改良辅料1喘平缓释片体外释放度的研究 | 第24-32页 |
1 仪器和试药 | 第24页 |
1.1 仪器 | 第24页 |
1.2 试药 | 第24页 |
2 HPLC测定缓释片的体外释放度 | 第24-27页 |
3 释药模型的拟合 | 第27-29页 |
4 脱落颗粒的测定 | 第29-30页 |
5 小结 | 第30-32页 |
第四章 溶蚀度的测定 | 第32-37页 |
1 仪器和试药 | 第32页 |
1.1 仪器 | 第32页 |
1.2 试药 | 第32页 |
2 溶蚀度的测定 | 第32-35页 |
3 小结 | 第35-37页 |
第五章 形态结构的测定 | 第37-45页 |
1 仪器和试药 | 第37页 |
1.1 仪器 | 第37页 |
1.2 试药 | 第37页 |
2 形态结构的研究 | 第37-43页 |
2.1 缓释片形态结构的研究 | 第37-42页 |
2.2 脱落颗粒形态结构的研究 | 第42-43页 |
3 小结 | 第43-45页 |
第六章 脱落颗粒的粒度测定 | 第45-50页 |
1 仪器和试药 | 第45页 |
1.1 仪器 | 第45页 |
1.2 试药 | 第45页 |
2 脱落颗粒的粒度测定 | 第45-49页 |
3 小结 | 第49-50页 |
第七章 水下摄像法 | 第50-53页 |
1 仪器和试药 | 第50页 |
1.1 仪器 | 第50页 |
1.2 试药 | 第50页 |
2 水下摄像法对缓释片的研究 | 第50-52页 |
3 小结 | 第52-53页 |
第八章 凝胶强度的测定 | 第53-56页 |
1 仪器和试药 | 第53页 |
1.1 仪器 | 第53页 |
1.2 试药 | 第53页 |
2 样品前处理 | 第53页 |
3 缓释片凝胶强度的测定 | 第53-55页 |
4 小结 | 第55-56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56-59页 |
1 总结 | 第56-58页 |
2 创新点 | 第58页 |
3 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