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2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3 研究现状综述 | 第9-10页 |
1.4 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1.4.1 主要内容 | 第10-11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2 污染物排放和转移登记制度概览 | 第12-18页 |
2.1 污染物排放和转移登记制度的概念和特点 | 第12-13页 |
2.1.1 污染物排放和转移登记制度的概念 | 第12页 |
2.1.2 污染物排放和转移登记制度的特点 | 第12-13页 |
2.2 污染物排放和转移登记制度的作用 | 第13-15页 |
2.2.1 提升政府制定和监管环境决策的能力 | 第13-14页 |
2.2.2 增强企业自主管理和节能减排的责任 | 第14-15页 |
2.2.3 提高公众参与环境管理和监督的积极性 | 第15页 |
2.3 污染物排放和转移登记制度的运行程序 | 第15-18页 |
2.3.1 制定污染物排放和转移登记的清单 | 第15-16页 |
2.3.2 企业登记报告污染物排放和转移量 | 第16页 |
2.3.3 汇总各区域数据材料 | 第16-17页 |
2.3.4 定期公开登记报告相关资料 | 第17-18页 |
3 我国污染物排放申报登记制度的现状分析 | 第18-22页 |
3.1 我国污染物排放申报登记制度概况 | 第18-19页 |
3.1.1 排污申报登记制度的概念 | 第18页 |
3.1.2 排污申报登记制度的内容 | 第18页 |
3.1.3 排污申报登记制度的运行 | 第18-19页 |
3.1.4 排污申报登记制度的缺陷 | 第19页 |
3.2 我国排污申报登记制度与污染物排放和转移登记制度的区别 | 第19-22页 |
3.2.1 登记主体不同 | 第20页 |
3.2.2 登记内容不同 | 第20页 |
3.2.3 数据管理不同 | 第20-22页 |
4 污染物排放和转移登记制度的域外经验 | 第22-32页 |
4.1 污染物排放和转移登记制度的域外考察 | 第22-28页 |
4.1.1 美国 | 第22-25页 |
4.1.2 英国 | 第25-26页 |
4.1.3 欧盟 | 第26-28页 |
4.2 污染物排放和转移登记制度的域外经验 | 第28-32页 |
4.2.1 明确规定公民环境知情权 | 第28-29页 |
4.2.2 重视企业环境信息强制公开 | 第29-30页 |
4.2.3 严格规定具体法律责任 | 第30页 |
4.2.4 引入相关的激励机制 | 第30-32页 |
5 构建我国污染物排放和转移登记制度的建议 | 第32-41页 |
5.1 制定专项法律法规 | 第32-34页 |
5.1.1 重视环境知情权 | 第32-33页 |
5.1.2 确定制度目标 | 第33-34页 |
5.1.3 完善立法原则 | 第34页 |
5.2 完善企业登记义务 | 第34-36页 |
5.2.1 明确登记主体范围 | 第35页 |
5.2.2 规范企业登记流程 | 第35-36页 |
5.2.3 严格规定不实登记法律责任 | 第36页 |
5.3 引入信息公开制度 | 第36-38页 |
5.3.1 设专员管理信息系统 | 第37页 |
5.3.2 定期更新数据库 | 第37-38页 |
5.3.3 多种形式发布企业环境信息 | 第38页 |
5.4 结合激励和公众参与制度 | 第38-41页 |
5.4.1 结合相关环境激励措施 | 第38-39页 |
5.4.2 加大处罚力度、增加违法成本 | 第39页 |
5.4.3 鼓励公众进行动态监督 | 第39-41页 |
6 结论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