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论文--环境保护法论文

污染物排放和转移登记制度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5页
1 绪论第8-12页
    1.1 选题背景第8页
    1.2 研究意义第8-9页
    1.3 研究现状综述第9-10页
    1.4 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第10-12页
        1.4.1 主要内容第10-11页
        1.4.2 研究方法第11-12页
2 污染物排放和转移登记制度概览第12-18页
    2.1 污染物排放和转移登记制度的概念和特点第12-13页
        2.1.1 污染物排放和转移登记制度的概念第12页
        2.1.2 污染物排放和转移登记制度的特点第12-13页
    2.2 污染物排放和转移登记制度的作用第13-15页
        2.2.1 提升政府制定和监管环境决策的能力第13-14页
        2.2.2 增强企业自主管理和节能减排的责任第14-15页
        2.2.3 提高公众参与环境管理和监督的积极性第15页
    2.3 污染物排放和转移登记制度的运行程序第15-18页
        2.3.1 制定污染物排放和转移登记的清单第15-16页
        2.3.2 企业登记报告污染物排放和转移量第16页
        2.3.3 汇总各区域数据材料第16-17页
        2.3.4 定期公开登记报告相关资料第17-18页
3 我国污染物排放申报登记制度的现状分析第18-22页
    3.1 我国污染物排放申报登记制度概况第18-19页
        3.1.1 排污申报登记制度的概念第18页
        3.1.2 排污申报登记制度的内容第18页
        3.1.3 排污申报登记制度的运行第18-19页
        3.1.4 排污申报登记制度的缺陷第19页
    3.2 我国排污申报登记制度与污染物排放和转移登记制度的区别第19-22页
        3.2.1 登记主体不同第20页
        3.2.2 登记内容不同第20页
        3.2.3 数据管理不同第20-22页
4 污染物排放和转移登记制度的域外经验第22-32页
    4.1 污染物排放和转移登记制度的域外考察第22-28页
        4.1.1 美国第22-25页
        4.1.2 英国第25-26页
        4.1.3 欧盟第26-28页
    4.2 污染物排放和转移登记制度的域外经验第28-32页
        4.2.1 明确规定公民环境知情权第28-29页
        4.2.2 重视企业环境信息强制公开第29-30页
        4.2.3 严格规定具体法律责任第30页
        4.2.4 引入相关的激励机制第30-32页
5 构建我国污染物排放和转移登记制度的建议第32-41页
    5.1 制定专项法律法规第32-34页
        5.1.1 重视环境知情权第32-33页
        5.1.2 确定制度目标第33-34页
        5.1.3 完善立法原则第34页
    5.2 完善企业登记义务第34-36页
        5.2.1 明确登记主体范围第35页
        5.2.2 规范企业登记流程第35-36页
        5.2.3 严格规定不实登记法律责任第36页
    5.3 引入信息公开制度第36-38页
        5.3.1 设专员管理信息系统第37页
        5.3.2 定期更新数据库第37-38页
        5.3.3 多种形式发布企业环境信息第38页
    5.4 结合激励和公众参与制度第38-41页
        5.4.1 结合相关环境激励措施第38-39页
        5.4.2 加大处罚力度、增加违法成本第39页
        5.4.3 鼓励公众进行动态监督第39-41页
6 结论第41-42页
致谢第42-43页
参考文献第43-46页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46页

论文共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水质条件下有机污染物与超滤膜之间微观作用力评价研究
下一篇: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