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8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8-9页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9-10页 |
第二章 Rootkit相关的操作系统原理 | 第10-19页 |
2.1 环0结构 | 第10-11页 |
2.2 系统内存空间 | 第11-14页 |
2.2.1 内存空间布局 | 第11-12页 |
2.2.2 内存保护 | 第12-14页 |
2.3 内核模式驱动程序 | 第14-16页 |
2.3.1 内核模式驱动程序介绍 | 第14页 |
2.3.2 内核模式驱动程序与用户模式通信 | 第14-16页 |
2.4 PE文件介绍 | 第16-1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三章 Windows Rootkit隐藏与检测技术 | 第19-31页 |
3.1 执行路径挂钩 | 第19-24页 |
3.1.1 用户空间挂钩 | 第20-21页 |
3.1.2 内核空间钩子 | 第21-24页 |
3.2 更改内核对象 | 第24-26页 |
3.3 内核模式驱动简介 | 第26-27页 |
3.4 常用Rootkit检测方法分析 | 第27-30页 |
3.4.1 交叉视图检测 | 第27页 |
3.4.2 完整性校验 | 第27-28页 |
3.4.3 跳转指令检测 | 第28页 |
3.4.4 基于系统调用分析的检测方法 | 第28-3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四章 改进型Rootkit技术研究与设计 | 第31-40页 |
4.1 SSDT挂钩的改进 | 第31-35页 |
4.1.1 传统SSDT挂钩与检测方法 | 第31-33页 |
4.1.2 SSDT挂钩的改进 | 第33-35页 |
4.2 改进型SSDT挂钩分析 | 第35页 |
4.3 KiFastCallEntry挂钩的改进 | 第35-39页 |
4.3.1 改进型KiFastCallEntry挂钩的原理 | 第35-37页 |
4.3.2 改进型KiFastCallEntry挂钩的实现关键点 | 第37-39页 |
4.4 KiFastCallEntry挂钩改进的分析 | 第3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五章 Rootkit检测框架的设计与建立 | 第40-52页 |
5.1 IA32_SYSENTER_EIP、0x2E挂钩检测 | 第42-44页 |
5.2 SSDT挂钩检测 | 第44-45页 |
5.3 进程隐藏的检测 | 第45-48页 |
5.4 基于模糊识别的异常检测模型的建立 | 第48页 |
5.5 关键模块和关键技术 | 第48-51页 |
5.5.1 特征提取 | 第48-49页 |
5.5.2 特征权重的获取 | 第49-51页 |
5.5.3 基于模糊识别的异常行为检测 | 第5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六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2-58页 |
6.1 改进型SSDT挂钩实验 | 第52-54页 |
6.2 模糊识别检测模型实验 | 第54-57页 |
6.2.0 实验测试环境 | 第54页 |
6.2.1 实验样本与流程 | 第54页 |
6.2.2 检测结果与性能分析 | 第54-57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8-60页 |
7.1 总结 | 第58页 |
7.2 展望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