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概述 | 第10-12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3 国内外斜拉桥结构耐久性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2 在役斜拉桥常见病害及病害机理分析 | 第18-43页 |
2.1 在役斜拉桥常见病害分析 | 第18-23页 |
2.1.1 在役斜拉桥主梁常见病害分析 | 第18-19页 |
2.1.2 在役斜拉桥索塔常见病害分析 | 第19-20页 |
2.1.3 在役斜拉桥斜拉索及锚固区常见病害分析 | 第20-23页 |
2.2 斜拉桥梁(塔)主要病害机理分析 | 第23-35页 |
2.2.1 混凝土碳化 | 第24-27页 |
2.2.2 混凝土钢筋锈蚀 | 第27-33页 |
2.2.3 预应力钢筋腐蚀 | 第33-35页 |
2.3 常见病害对斜拉桥预应力混凝土梁(塔)耐久性的影响分析 | 第35-38页 |
2.3.1 裂缝对预应力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 | 第35-36页 |
2.3.2 钢筋锈蚀对预应力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 | 第36-38页 |
2.3.3 预应力损失对预应力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 | 第38页 |
2.4 斜拉桥索体及锚固区主要病害机理分析 | 第38-41页 |
2.4.1 斜拉索的主要病害机理分析 | 第38-40页 |
2.4.2 斜拉索锚固区的主要病害机理分析 | 第40页 |
2.4.3 斜拉索及锚固系统耐久性影响影素 | 第40-4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3 在役斜拉桥时变可靠度分析 | 第43-56页 |
3.1 概述 | 第43页 |
3.2 在役桥梁时变可靠度分析基本理论 | 第43-47页 |
3.2.1 桥梁时变可靠度分析数学模型 | 第43-44页 |
3.2.2 桥梁时变可靠度指标及可靠度的基本变量分析 | 第44-47页 |
3.3 结构可靠度分析方法 | 第47-55页 |
3.3.1 一次二阶矩中心点法 | 第47-51页 |
3.3.2 验算点法(JC法) | 第51-54页 |
3.3.3 蒙特卡洛法 | 第54-5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4 在役斜拉桥抗力劣化和荷载效应的时变模型建立 | 第56-78页 |
4.1 概述 | 第56-57页 |
4.2 在役斜拉桥抗力劣化过程分析 | 第57-58页 |
4.3 在役斜拉桥预应力混凝土梁(塔)抗力劣化时变模型建立 | 第58-66页 |
4.3.1 混凝土强度衰退时变模型 | 第59-60页 |
4.3.2 混凝土碳化的耐久性衰退时变模型 | 第60-62页 |
4.3.3 钢筋锈蚀的耐久性衰退时变模型 | 第62-63页 |
4.3.4 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强度计算模型 | 第63-65页 |
4.3.5 在役斜拉桥的混凝土抗弯构件抗力时变模型 | 第65-66页 |
4.4 在役斜拉桥斜拉索抗力退化时变模型 | 第66-71页 |
4.4.1 斜拉索钢绞线微动疲劳作用机理 | 第66-67页 |
4.4.2 腐蚀条件下钢绞线斜拉索抗力退化模型 | 第67-70页 |
4.4.3 腐蚀条件下考虑微动疲劳的斜拉索钢绞线抗力退化模型 | 第70-71页 |
4.5 在役斜拉桥时变荷载概率模型 | 第71-76页 |
4.5.1 在役桥梁结构的荷载与荷载效应 | 第71-72页 |
4.5.2 在役桥梁结构的荷载概率模型 | 第72-76页 |
4.6 在役斜拉桥基于可靠度的剩余寿命预测 | 第76-77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5 基于时变可靠度理论的在役斜拉桥耐久性分析实例 | 第78-91页 |
5.1 工程概况 | 第78-79页 |
5.2 在役斜拉桥主梁时变荷载效应计算分析 | 第79-81页 |
5.3 在役斜拉桥主梁时变抗力计算分析 | 第81-84页 |
5.3.1 在役斜拉桥混凝土抗压强度时变可靠性分析 | 第81页 |
5.3.2 在役斜拉桥混凝土中钢筋锈蚀时变可靠性分析 | 第81-84页 |
5.3.3 在役斜拉桥预应力混凝土主梁抗力计算分析 | 第84页 |
5.4 在役斜拉桥主梁时变可靠度分析 | 第84-85页 |
5.5 在役斜拉桥拉索时变可靠度计算分析 | 第85-89页 |
5.5.1 斜拉索抗力和荷载的分析计算 | 第85-86页 |
5.5.2 斜拉索各腐蚀阶段的时间分析计算 | 第86-88页 |
5.5.3 斜拉索的时变可靠度的计算分析 | 第88-89页 |
5.6 基于时变可靠度理论的在役斜拉桥剩余使用寿命预测分析 | 第89-90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91-93页 |
6.1 结论 | 第91-92页 |
6.2 展望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