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0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5-16页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1 国外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2 国内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 第18-20页 |
1.3.1 课题来源 | 第18页 |
1.3.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 | 第20-30页 |
2.1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关键技术 | 第20-23页 |
2.2 无线传感器网络相关路由协议介绍 | 第23-29页 |
2.2.1 平面路由协议 | 第24-27页 |
2.2.1.1 泛洪路由协议(Flooding) | 第24-25页 |
2.2.1.2 SPIN路由协议 | 第25页 |
2.2.1.3 DD和HREEMR路由协议 | 第25-26页 |
2.2.1.4 SAR路由协议 | 第26-27页 |
2.2.2 层次路由协议 | 第27-29页 |
2.2.2.1 LEACH路由协议 | 第27-28页 |
2.2.2.2 PEGASIS和分层PEGSIS路由协议 | 第28-29页 |
2.2.2.3 TEEN和APTEEN路由协议 | 第2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节点能量均衡GAF路由算法研究与改进 | 第30-46页 |
3.1 GAF算法 | 第31-32页 |
3.1.1 GAF算法基本原理 | 第31页 |
3.1.2 GAF算法基本过程 | 第31-32页 |
3.2 算法改进方面 | 第32-39页 |
3.2.1 相似数据模型 | 第32-33页 |
3.2.2 簇头最佳位置选择 | 第33-35页 |
3.2.3 蜂窝结构虚拟单元格 | 第35-37页 |
3.2.3.1 几何图形的优势 | 第35-36页 |
3.2.3.2 虚拟单元格内节点数较多 | 第36页 |
3.2.3.3 单跳覆盖面积 | 第36-37页 |
3.2.4 虚拟单元格节点分布均匀度模型 | 第37-39页 |
3.2.4.1 节点组成区域质心计算 | 第37-38页 |
3.2.4.2 节点分布均匀度模型描述 | 第38-39页 |
3.2.5 簇头能量的均衡 | 第39页 |
3.3 EB-GAF算法描述 | 第39-41页 |
3.3.1 虚拟单元格划分阶段 | 第39页 |
3.3.2 簇头选举阶段 | 第39-40页 |
3.3.3 数据传输阶段 | 第40-41页 |
3.4 实验仿真与分析 | 第41-45页 |
3.4.1 选择簇头最佳位置 | 第41-44页 |
3.4.2 每轮耗费的全网能量 | 第44页 |
3.4.3 死亡节点时间的比较 | 第44-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新单元格划分GAF路由算法研究与改进 | 第46-58页 |
4.1 HCGAF算法基于分层的虚拟单元格划分 | 第46-47页 |
4.2 HCGAF算法保证连通条件 | 第47-48页 |
4.2.1 相邻簇头之间节点连通 | 第47-48页 |
4.2.2 相同簇头之间节点连通 | 第48页 |
4.3 HCGAF算法理论性能分析 | 第48-50页 |
4.3.1 单簇覆盖面积比较 | 第48-49页 |
4.3.2 单跳覆盖面积比较 | 第49-50页 |
4.4 算法实现 | 第50-55页 |
4.4.1 虚拟蜂窝单元格划分 | 第50-52页 |
4.4.2 簇头节点选举算法 | 第52-53页 |
4.4.3 簇间路由协议转发 | 第53-55页 |
4.4.3.1 簇间路由协议转发策略 | 第53-54页 |
4.4.3.2 簇间路由协议转发过程 | 第54-55页 |
4.5 HCGAF算法性能仿真及分析 | 第55-57页 |
4.5.1 HCGAF每轮耗费的全网能量 | 第56页 |
4.5.2 死亡节点时间的比较 | 第56-5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8-60页 |
5.1 论文总结 | 第58-59页 |
5.2 进一步工作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