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EC60909标准的短路电流计算软件设计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选题意义及应用背景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1-13页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第二章 交流系统短路电流的特性 | 第15-21页 |
2.1 短路电流的计算假设 | 第16页 |
2.2 短路电流的计算方法 | 第16-20页 |
2.2.1 短路点等效电压源 | 第16-18页 |
2.2.2 对称分量法的应用 | 第18-20页 |
2.3 最大短路电流和最小短路电流 | 第2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三章 交流系统电气设备的短路阻抗 | 第21-34页 |
3.1 馈电网络阻抗 | 第21-22页 |
3.2 变压器的阻抗 | 第22-25页 |
3.2.1 双绕组变压器的阻抗 | 第22-23页 |
3.2.2 三绕组变压器的阻抗 | 第23-24页 |
3.2.3 网络变压器的阻抗校正系数 | 第24-25页 |
3.3 架空线和电缆的阻抗 | 第25-26页 |
3.4 限流电抗器的阻抗 | 第26-27页 |
3.5 同步电机的阻抗 | 第27-28页 |
3.6 发电机变压器组的阻抗 | 第28-30页 |
3.7 异步电动机的阻抗 | 第30-33页 |
3.8 电容与非旋转负载 | 第33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短路电流的计算 | 第34-45页 |
4.1 概述 | 第34-35页 |
4.2 稀疏技术的应用 | 第35-37页 |
4.3 对称短路电流初始值 | 第37-39页 |
4.3.1 三相短路 | 第38页 |
4.3.2 两相短路 | 第38页 |
4.3.3 两相接地短路 | 第38-39页 |
4.3.4 单相接地短路 | 第39页 |
4.4 短路电流峰值 | 第39-42页 |
4.4.1 三相短路 | 第39-41页 |
4.4.2 两相短路 | 第41页 |
4.4.3 两相接地短路 | 第41页 |
4.4.4 单相接地短路 | 第41-42页 |
4.5 短路电流非周期分量 | 第42页 |
4.6 对称开断电流 | 第42-44页 |
4.7 稳态短路电流 | 第44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短路电流计算软件的开发 | 第45-56页 |
5.1 短路电流计算软件简介 | 第45-47页 |
5.1.1 开发工具介绍 | 第45-46页 |
5.1.2 软件架构设计 | 第46-47页 |
5.2 快速计算功能 | 第47-51页 |
5.2.1 快速短路电流扫描 | 第47-49页 |
5.2.2 快速扫描引起直流换相的故障区域 | 第49页 |
5.2.3 短路比扫描 | 第49-51页 |
5.3 软件使用方法 | 第51-55页 |
5.3.1 数据导入 | 第51页 |
5.3.2 参数设置 | 第51-53页 |
5.3.3 执行计算及结果查询 | 第53-5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六章 测试与分析 | 第56-60页 |
6.1 测试环境 | 第56页 |
6.1.1 硬件环境 | 第56页 |
6.1.2 软件环境 | 第56页 |
6.2 测试结果及误差分析 | 第56-58页 |
6.3 计算性能测试 | 第58-59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60-61页 |
总结 | 第60页 |
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附件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