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7-11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7-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8-9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9-11页 |
2 P2P网络借贷的概述 | 第11-18页 |
2.1 P2P网络借贷的概念与起源 | 第11-13页 |
2.2 中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发展阶段与特征 | 第13-15页 |
2.3 P2P网络借贷的经营模式 | 第15-18页 |
2.3.1 纯中介模式典型平台 | 第15-16页 |
2.3.2 担保模式典型平台 | 第16页 |
2.3.3 债权转让模式典型平台 | 第16-18页 |
3 P2P网络借贷的刑事风险及评析 | 第18-29页 |
3.1 P2P网络借贷可能触犯的刑法罪名 | 第18-27页 |
3.1.1 P2P借贷平台可能触犯的刑法罪名 | 第18-25页 |
3.1.2 借款人可能触犯的刑法罪名 | 第25-26页 |
3.1.3 出借人可能触犯的刑法罪名 | 第26-27页 |
3.2 P2P网络借贷刑事规制的现状及问题 | 第27-29页 |
3.2.1 P2P网络借贷刑事规制的现状 | 第27-28页 |
3.2.2 P2P网络借贷刑事规制的问题 | 第28-29页 |
4 P2P网络借贷刑事风险的防范对策 | 第29-42页 |
4.1 刑法规制P2P网络借贷应坚持谦抑性原则 | 第29-32页 |
4.1.1 刑法谦抑性介入P2P网络借贷的必要性 | 第29-30页 |
4.1.2 将实质危害性作为刑法介入的必要条件 | 第30-32页 |
4.2 完善关于P2P网络借贷的刑法规范 | 第32-37页 |
4.2.1 明确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中的集资用途以及提高入罪标准 | 第32-33页 |
4.2.2 明确集资诈骗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本质内涵 | 第33-36页 |
4.2.3 充分运用刑法的从业禁止资格刑刑罚 | 第36-37页 |
4.3 完善关于P2P网络借贷平台的行政法规 | 第37-38页 |
4.4 构建民事、行政以及刑事联动的保护机制 | 第38-40页 |
4.5 加强互联网金融行业自身建设 | 第40-42页 |
4.5.1 建立互联网金融行业自律组织 | 第40页 |
4.5.2 完善我国个人信息征信系统,建立信用评价机制 | 第40-42页 |
5 结语 | 第42-43页 |
注释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