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1-20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1-12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一)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二) 情感动员的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三) 综述述评 | 第17-18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18页 |
(二) 案例分析法 | 第18页 |
(三) 文本分析法 | 第18-19页 |
四、研究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第一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与情感动员 | 第20-27页 |
一、网络群体性事件概念 | 第20-21页 |
二、情感动员 | 第21-23页 |
(一) 情感动员概念 | 第21页 |
(二) 容易引发个体情感动员的事件 | 第21-22页 |
(三)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情感动员的常见话语表达风格 | 第22-23页 |
三、案例选择和案例回顾 | 第23-27页 |
(一) 案例选取 | 第23-24页 |
(二) 案例回顾 | 第24页 |
(三) 案例中的情感表达 | 第24-27页 |
第二章 个体情感动员策略分析 | 第27-42页 |
一、悲情动员:引起网民同情 | 第27-33页 |
(一) 悲剧人物形象的塑造 | 第28-30页 |
(二) 对社会压迫的夸张虚构 | 第30-32页 |
(三) 效果:激起网民同情的共意 | 第32-33页 |
二、愤怒动员:激起草根的愤怒 | 第33-37页 |
(一) 对规范违背现象的揭露 | 第34-35页 |
(二) 对情感和道德伦理违背的谴责 | 第35-37页 |
(三) 效果:引发集体认同感 | 第37页 |
三、恐惧感动员:引发公众不安全感和恐慌 | 第37-42页 |
(一) 沮丧性话语的表达透露无力感 | 第39-40页 |
(二) 效果:引起“社会交换型”助人行为 | 第40-42页 |
第三章 影响个体情感动员的内外因素 | 第42-51页 |
一、社交媒体的人际传播机制 | 第42-48页 |
(一) 微博:信息快捷传播的平台 | 第42-43页 |
(二) 微信:熟人社交的病毒式传播 | 第43-45页 |
(三) 意见领袖转载,带动舆论走向 | 第45-48页 |
二、网民社会心理机制 | 第48-51页 |
(一) 中国网民本身具有的属性 | 第48-49页 |
(二) 集体无意识的驱动 | 第49页 |
(三) 匿名世界中罗宾汉情结的刺激 | 第49-51页 |
第四章 网络群体事件中情感动员的现实影响 | 第51-57页 |
一、网络群体性事件中情感动员的积极影响 | 第51-54页 |
(一) 形成舆论压力,影响事件进程 | 第51-52页 |
(二) 充当“安全阀”,缓和社会矛盾 | 第52-53页 |
(三) 反映社会问题,拓宽监督渠道 | 第53-54页 |
二、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情感动员的消极影响 | 第54-57页 |
(一) 造成群体极化 | 第54-55页 |
(二) 诱发网络暴力 | 第55-56页 |
(三) 激发网络民粹主义 | 第56-57页 |
结语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