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二、技术路线图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阐述 | 第20-31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0-24页 |
一、经济增长的含义 | 第20-21页 |
二、R&D的定义及分类 | 第21-22页 |
三、R&D活动的特征 | 第22-23页 |
四、R&D投入的定义 | 第23-24页 |
第二节 经济增长相关理论 | 第24-26页 |
一、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 第24页 |
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 第24-25页 |
三、新经济增长理论 | 第25-26页 |
第三节 相关分析方法介绍 | 第26-31页 |
一、ADF单位根检验 | 第26-27页 |
二、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27-28页 |
三、协整检验 | 第28页 |
四、可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 | 第28-29页 |
五、面板数据模型 | 第29-31页 |
第三章 河南省R&D投入现状分析 | 第31-54页 |
第一节 河南省R&D投入规模的现状分析 | 第31-35页 |
一、河南省R&D经费投入状况 | 第31-32页 |
二、河南省R&D经费投入强度 | 第32-33页 |
三、河南省R&D人员投入状况 | 第33-35页 |
第二节 河南省R&D投入结构的现状分析 | 第35-43页 |
一、河南省R&D投入在不同活动类型的情况 | 第35-38页 |
二、河南省R&D投入在不同执行部门情况 | 第38-41页 |
三、河南省R&D投入在不同资金来源的情况 | 第41-43页 |
第三节 河南省各地级市R&D投入对比分析 | 第43-47页 |
一、各地级市R&D投入经费状况 | 第43-44页 |
二、各地级市R&D经费投入强度状况 | 第44-45页 |
三、各地级市R&D投入人员状况 | 第45-47页 |
第四节 河南省R&D投入现状的省际比较分析 | 第47-54页 |
一、河南省R&D投入经费 | 第47-49页 |
二、河南省R&D经费投入强度 | 第49-51页 |
三、河南省R&D投入人员 | 第51-54页 |
第四章 河南省R&D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 第54-68页 |
第一节 时间序列上R&D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 第54-60页 |
一、R&D投入价格指数构建 | 第54-55页 |
二、变量平稳性检验 | 第55-56页 |
三、VAR模型 | 第56-57页 |
四、Granger因果检验 | 第57-58页 |
五、脉冲响应函数 | 第58-59页 |
六、方差分解 | 第59-60页 |
第二节 各地级市R&D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 第60-63页 |
一、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 第60-61页 |
二、面板数据模型选择 | 第61页 |
三、面板模型的参数估计 | 第61-63页 |
第三节 区域R&D投入与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性研究 | 第63-68页 |
一、R&D投入区域分类 | 第64页 |
二、区域R&D投入比较 | 第64-66页 |
三、面板数据模型参数估计 | 第66-68页 |
第五章 河南省R&D投入影响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研究 | 第68-76页 |
第一节 相关指标的测算 | 第68-70页 |
一、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 | 第68-69页 |
二、资本存量的测算 | 第69-70页 |
三、测算结果 | 第70页 |
第二节 河南省R&D投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影响分析 | 第70-73页 |
一、可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 | 第70-72页 |
二、可变参数协整关系检验 | 第72-73页 |
第三节 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分析 | 第73-76页 |
一、可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 | 第73-74页 |
二、可变参数协整关系检验 | 第74-7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6-80页 |
第一节 结论 | 第76-77页 |
第二节 河南省R&D投入存在的问题 | 第77-78页 |
第三节 提高河南省R&D投入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对策建议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