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引言 | 第14-19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4-15页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1、国外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1)明确了政府治理的含义 | 第15页 |
(2)提出了各自的治理方式和治理模式 | 第15-16页 |
2、国内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1)关于治理的含义 | 第16页 |
(2)关于治理现代化与分权的关系 | 第16-17页 |
(3)关于治理体系的目标 | 第17页 |
(4)关于治理的特征 | 第17页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19页 |
1、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2、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文献研究法 | 第18页 |
(2)历史分析法 | 第18页 |
(3)案例分析法 | 第18-19页 |
二、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 第19-26页 |
(一)相关概念 | 第19-21页 |
1.地方政府 | 第19页 |
2.治理与管理 | 第19-20页 |
3.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 | 第20-21页 |
4.治理能力现代化 | 第21页 |
(二)相关基础理论 | 第21-26页 |
1.治理理论 | 第21-22页 |
2.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2-23页 |
3.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3页 |
4.现代化理论 | 第23-26页 |
三、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出背景与历史演进 | 第26-30页 |
(一)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的背景 | 第26-28页 |
1.全球化浪潮提出的挑战 | 第26页 |
2.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 | 第26-27页 |
3.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题中之义 | 第27页 |
4.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 | 第27页 |
5.我国公民的参政意愿不断增强的必然抉择 | 第27-28页 |
(二)我国地方政府管理模式的历史演进 | 第28-30页 |
1.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地方政府管理模式 | 第28-29页 |
2.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地方政府管理模式 | 第29页 |
3.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地方政府治理模式 | 第29-30页 |
四、我国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状——以淄博市为例 | 第30-42页 |
(一)淄博市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的成就 | 第30-35页 |
1.贯彻“四大体系”,构建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径 | 第30-32页 |
(1)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体系,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与冲突 | 第30-31页 |
(2)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控体系,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 第31页 |
(3)公共安全管理防范体系,建设强有力的安全网和防护网 | 第31-32页 |
(4)社会稳定督察考核奖惩体系,推动资源整合达到预期目标 | 第32页 |
2.建设“三大工程”,夯实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基 | 第32-34页 |
(1)网格化管理工程 | 第32-33页 |
(2)信息化建设工程 | 第33页 |
(3)社区化服务工程 | 第33-34页 |
3.完善“两大保障”,激发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活力 | 第34-35页 |
(1)实施法治和道德教育,变事后处理为前瞻性主动管理 | 第34页 |
(2)树立执法队伍品牌建设,变简单根据指标执法为自觉为人民服务 | 第34-35页 |
(二)地方政治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35-42页 |
1.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理念有待加强 | 第35-36页 |
(1)依法治理理念需进一步强化 | 第35-36页 |
(2)民主治理理念亟需完善和加强 | 第36页 |
2.民主集中制原则落实不到位 | 第36-37页 |
3.地方政府实施治理现代化的动力不足 | 第37-38页 |
4.信息化管理技术应用不充分 | 第38-39页 |
(1)信息化管理技术应用的理念和观念缺乏 | 第38-39页 |
(2)信息化管理技术平台建设滞后 | 第39页 |
5.政府治理的智库建设滞后 | 第39-40页 |
6.公务员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低,有待提高 | 第40-42页 |
五、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的路径 | 第42-54页 |
(一)转变观念,树立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理念 | 第42-44页 |
1.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地方政府治理现代化政策,牢固树立四个意识 | 第42页 |
2.实现从管理理念到治理理念的转变 | 第42-43页 |
3.树立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法治观念 | 第43页 |
4.树立民主决策、民主治理的民主观念 | 第43-44页 |
(二)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强化引领机制 | 第44-45页 |
1.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为地方政府治理现代化保驾护航 | 第44-45页 |
2.强化上级政府的引领作用,以上率下 | 第45页 |
(三)多渠道提升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 第45-49页 |
1.提高公务员队伍依法行政的素质 | 第45-46页 |
2.建立严格的监督问责机制 | 第46-47页 |
3.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估体系 | 第47-48页 |
4.充分利用信息化的管理技术 | 第48-49页 |
5.强化信息网络建设,建立信息深层共享平台 | 第49页 |
(四)积极引入社会参与治理模式 | 第49-51页 |
1.充分发挥公民在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 第49-50页 |
2.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地方政府治理进程中的作用 | 第50-51页 |
3.积极推动智库在政府决策中的作用 | 第51页 |
(五)深化政府体制机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 | 第51-54页 |
1.落实国家倡导的大部制改革,强化服务职能 | 第51-52页 |
2.实现政府机构扁平化,提高治理效率 | 第52页 |
3.探索政府购买社会公共服务,提高治理效益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