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无损检测技术概述 | 第14-17页 |
1.2.1 无损检测方法 | 第14-16页 |
1.2.2 脉冲涡流检测概述 | 第16-17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2页 |
1.3.1 脉冲涡流检测技术研究热点 | 第17-19页 |
1.3.2 多层导电结构脉冲涡流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3.3 研究现状小结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21-22页 |
1.4 课题的提出和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5页 |
第二章 脉冲涡流检测技术基础 | 第25-33页 |
2.1 脉冲涡流检测系统架构 | 第25页 |
2.2 脉冲涡流检测原理 | 第25-27页 |
2.3 脉冲涡流的趋肤效应 | 第27-28页 |
2.4 脉冲涡流响应信号分析 | 第28-31页 |
2.4.1 脉冲涡流响应信号典型特征分析 | 第29-30页 |
2.4.2 外界干扰对脉冲涡流响应信号的影响 | 第30-31页 |
2.4.3 内部缺陷对脉冲涡流响应信号的影响 | 第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 提离干扰下的脉冲涡流响应信号预处理方法研究 | 第33-45页 |
3.1 引言 | 第33-34页 |
3.2 脉冲涡流响应信号提离消除技术概述 | 第34-35页 |
3.2.1 提离消除技术现状 | 第34-35页 |
3.2.2 提离消除技术对比与小结 | 第35页 |
3.3 针对提离高度预测的信号预处理方法研究 | 第35-39页 |
3.3.1 偏最小二乘回归算法 | 第36-38页 |
3.3.2 基于偏最小二乘的提离高度预测方法 | 第38-39页 |
3.4 实验验证与数据分析 | 第39-44页 |
3.4.1 检测实验 | 第39-40页 |
3.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0-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提离干扰下的多层导电结构内部缺陷定性检测和判别方法研究 | 第45-57页 |
4.1 引言 | 第45页 |
4.2 基于组合特征量的支持向量机检测方法 | 第45-49页 |
4.2.1 组合特征提取方法 | 第45-46页 |
4.2.2 支持向量机判别方法 | 第46-48页 |
4.2.3 基于组合特征量的支持向量机定性检测和判别方法 | 第48-49页 |
4.3 基于组合特征量和支持向量机的脉冲涡流内部缺陷检测策略 | 第49-50页 |
4.4 实验验证与数据分析 | 第50-56页 |
4.4.1 检测实验 | 第50-51页 |
4.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1-5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多干扰下的多层导电结构内部缺陷定量化分析方法研究 | 第57-71页 |
5.1 引言 | 第57-58页 |
5.2 基于粒子群参数优化的支持向量机回归分析方法 | 第58-61页 |
5.2.1 粒子群算法参数优化原理 | 第59-60页 |
5.2.2 基于粒子群参数优化的支持向量机回归分析 | 第60-61页 |
5.3 多干扰下内部缺陷定量检测策略 | 第61-62页 |
5.3.1 单探头与多探头对比 | 第61页 |
5.3.2 内部缺陷定量检测策略 | 第61-62页 |
5.4 实验验证与数据分析 | 第62-69页 |
5.4.1 检测实验 | 第62-64页 |
5.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4-6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六章 脉冲涡流检测原型系统集成与开发 | 第71-79页 |
6.1 系统总体架构 | 第71-72页 |
6.2 脉冲涡流检测系统 | 第72-77页 |
6.2.1 下位机检测系统 | 第72-76页 |
6.2.2 上位机检测系统 | 第76-77页 |
6.3 系统实验应用 | 第77-7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七章 论文工作总结和展望 | 第79-81页 |
7.1 工作总结 | 第79-80页 |
7.2 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个人简历 | 第88-8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