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9-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2 本文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1.2.3 文献综述小结 | 第15页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5-16页 |
1.4 本文结构安排 | 第16-19页 |
2 股份支付概论 | 第19-27页 |
2.1 股份支付概念 | 第19页 |
2.2 股份支付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0-21页 |
2.2.2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1-22页 |
2.2.3 交易费用理论 | 第22页 |
2.3 股权激励模式 | 第22-24页 |
2.3.1 股票期权激励 | 第22-23页 |
2.3.2 限制性股票激励 | 第23页 |
2.3.3 股票增值权激励 | 第23页 |
2.3.4 控股股东股权转让 | 第23-24页 |
2.4 股权激励相关概念界定 | 第24-27页 |
2.4.1 激励对象 | 第24页 |
2.4.2 行权价格或授予价格 | 第24页 |
2.4.3 授予数量 | 第24-25页 |
2.4.4 激励条件 | 第25页 |
2.4.5 激励期限 | 第25-27页 |
3 股份支付准则对比分析 | 第27-33页 |
3.1 国际股份支付准则规定 | 第27页 |
3.2 美国股份支付准则规定 | 第27-28页 |
3.3 国内股份支付准则规定 | 第28-31页 |
3.3.0 股份支付准则的规定 | 第28-29页 |
3.3.1 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 | 第29-30页 |
3.3.2 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 | 第30-31页 |
3.3.3 与股份支付相关的税法规定 | 第31页 |
3.4 股份支付准则对比小结 | 第31-33页 |
4 我国股份支付相关会计问题研究 | 第33-43页 |
4.1 股份支付的会计确认 | 第33-36页 |
4.1.1 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股份支付确认的规定 | 第33-34页 |
4.1.1.1 可行权数量确认 | 第33页 |
4.1.1.2 股份支付计划的取消与自动终止 | 第33-34页 |
4.1.2 会计准则对拟上市公司股份支付确认的规定 | 第34-35页 |
4.1.3 目前股份支付会计确认准则存在问题 | 第35-36页 |
4.1.3.1 行权数量的估计问题 | 第35页 |
4.1.3.2 股份支付的终止与取消问题 | 第35-36页 |
4.1.3.3 具有股权支付实质的确认问题 | 第36页 |
4.2 股权激励的会计计量 | 第36-41页 |
4.2.1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会计计量 | 第36-39页 |
4.2.1.1 费用分摊方法 | 第37页 |
4.2.1.2 公允价值计量方法 | 第37-39页 |
4.2.2 拟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会计计量 | 第39-40页 |
4.2.3 目前股份支付会计计量问题 | 第40-41页 |
4.3 股权激励信息披露 | 第41-43页 |
4.3.1 上市公司股份支付的信息披露 | 第41页 |
4.3.2 拟上市公司股份支付的信息披露 | 第41-42页 |
4.3.3 股份支付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 第42-43页 |
5 研究结论与本文局限性 | 第43-53页 |
5.1 股份支付准则改进建议 | 第43-49页 |
5.1.1 股权激励确认 | 第43-46页 |
5.1.1.1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会计确认 | 第43-46页 |
5.1.1.2 拟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会计确认 | 第46页 |
5.1.2 股权激励计量 | 第46-47页 |
5.1.2.1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量 | 第46-47页 |
5.1.2.2 拟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量 | 第47页 |
5.1.3 股权激励披露 | 第47-49页 |
5.1.3.1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信息披露 | 第47-48页 |
5.1.3.2 拟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信息披露 | 第48页 |
5.1.3.3 "类股权激励"的信息披露 | 第48-49页 |
5.2 股权激励相关的税收规定 | 第49-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后记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