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1.1.1 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大环境 | 第12页 |
| 1.1.2 入境旅游发展供需矛盾凸显 | 第12-13页 |
| 1.1.3 六大城市入境旅游发展现实意义 | 第13页 |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5页 |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 1.3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6-20页 |
| 1.4.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1.4.2 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 第2章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20-30页 |
|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0-25页 |
| 2.1.1 旅游流相关研究 | 第20-22页 |
| 2.1.2 旅游目的地相关研究 | 第22-25页 |
| 2.2 理论基础 | 第25-30页 |
| 2.2.1 耦合协调理论 | 第25-27页 |
| 2.2.2 灰色系统理论 | 第27-30页 |
| 第3章 入境旅游流与旅游目的地耦合评价模型和评价体系 | 第30-38页 |
| 3.1 入境旅游流与旅游目的地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 | 第30页 |
| 3.2 入境旅游流与旅游目的地耦合协调度评价等级 | 第30-31页 |
| 3.3 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模型 | 第31页 |
| 3.4 耦合评价体系构建 | 第31-33页 |
| 3.5 数据来源 | 第33-34页 |
| 3.6 指标权重确定 | 第34-38页 |
| 第4章 入境旅游流与旅游目的地耦合协调发展分析 | 第38-52页 |
| 4.1 六大城市入境旅游流与旅游目的地耦合协调度测算 | 第38-40页 |
| 4.2 六大城市入境旅游流与旅游目的地综合发展水平时序性分析 | 第40-52页 |
| 4.2.1 入境旅游流综合发展水平时序性分析 | 第40-47页 |
| 4.2.2 旅游目的地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时序性分析 | 第47-52页 |
| 第5章 入境旅游流与旅游目的地耦合发展模式的灰色关联分析 | 第52-70页 |
| 5.1 六大城市入境旅游灰色关联度分析 | 第52-60页 |
| 5.2 六大城市耦合模式划分及归类分析 | 第60-68页 |
| 5.3 六大城市灰色关联度整体分析 | 第68-70页 |
|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 第70-74页 |
| 6.1 研究结论 | 第70-72页 |
| 6.2 研究创新点 | 第72页 |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72-74页 |
| 6.3.1 研究不足 | 第72页 |
| 6.3.2 研究展望 | 第72-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86页 |
| 致谢 | 第86-8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