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2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9页 |
1.2 银杏酸的结构 | 第19页 |
1.3 银杏酸的分离纯化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4 膜分离技术分离纯化天然产物的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5 银杏酸的生物活性的研究 | 第22-24页 |
1.5.1 抗肿瘤的作用 | 第22页 |
1.5.2 抗过敏作用 | 第22页 |
1.5.3 抗炎作用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 第22页 |
1.5.4 抗氧化作用以及对酶的抑制作用 | 第22-23页 |
1.5.5 银杏酸对酪氨酸酶和黑色素瘤细胞的作用 | 第23页 |
1.5.6 防治病虫害 | 第23页 |
1.5.7 抑菌作用 | 第23-24页 |
1.6 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1.6.1 研究意义 | 第24页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银杏酸的提取分离纯化 | 第26-36页 |
2.1 银杏酸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6-28页 |
2.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26页 |
2.1.2 试验方法 | 第26-27页 |
2.1.3 结果与分析 | 第27-28页 |
2.2 银杏酸的乙醇提取工艺 | 第28-29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8页 |
2.2.3 试验方法 | 第28-29页 |
2.2.4 实验结果 | 第29页 |
2.3 银杏酸的膜分离纯化工艺 | 第29-31页 |
2.3.1 单因素实验 | 第30页 |
2.3.2 正交试验 | 第30-31页 |
2.3.3 验证试验 | 第31页 |
2.4 结果分析 | 第31-36页 |
2.4.1 单因素实验结果 | 第31-32页 |
2.4.2 正交试验结果 | 第32-34页 |
2.4.3 验证试验 | 第34-35页 |
2.4.4 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银杏酸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 第36-46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6-37页 |
3.1.1 菌种 | 第36页 |
3.1.2 培养基 | 第36页 |
3.1.3 药品与试剂 | 第36页 |
3.1.4 仪器设备 | 第36-37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7-39页 |
3.2.1 银杏酸抑菌活性的测定 | 第37页 |
3.2.2 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 第37-38页 |
3.2.3 银杏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痤疮丙酸杆菌生长曲线的影响 | 第38页 |
3.2.4 菌体总蛋白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 第38页 |
3.2.5 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 | 第38页 |
3.2.6 扫描电镜观察 | 第38页 |
3.2.7 透射电镜观察 | 第38-39页 |
3.3 结果及分析 | 第39-45页 |
3.3.1 银杏酸抑菌活性的实验结果 | 第39页 |
3.3.2 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 第39-40页 |
3.3.3 银杏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痤疮丙酸杆菌生长曲线的影响结果 | 第40-41页 |
3.3.4 银杏酸对菌体蛋白质量的影响 | 第41-42页 |
3.3.5 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 | 第42-43页 |
3.3.6 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 第43-44页 |
3.3.7 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 第44-45页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45-46页 |
第四章 银杏酸体内抗菌活性的研究 | 第46-58页 |
4.1 材料 | 第46-47页 |
4.1.1 实验动物 | 第46页 |
4.1.2 药品 | 第46页 |
4.1.3 试剂 | 第46页 |
4.1.4 仪器与设备 | 第46-47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7-49页 |
4.2.1 菌悬液制备 | 第47页 |
4.2.2 皮肤模型的建立 | 第47-48页 |
4.2.3 实验分组 | 第48页 |
4.2.4 皮损面积检测 | 第48页 |
4.2.5 体重检测 | 第48页 |
4.2.6 饮食量、饮水量检测 | 第48页 |
4.2.7 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 | 第48-49页 |
4.2.8 皮肤评分 | 第49页 |
4.2.9 感染部位皮肤病理组织形态学观察 | 第49页 |
4.3 统计学处理 | 第49-50页 |
4.4 体内抗菌实验结果 | 第50-57页 |
4.4.1 皮损面积实验结果 | 第50-51页 |
4.4.2 银杏酸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 第51-52页 |
4.4.3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模型小鼠饮水量、摄食量检测结果 | 第52-53页 |
4.4.4 银杏酸对免疫器官脏器指数的影响 | 第53-54页 |
4.4.5 感官评分实验结果 | 第54-55页 |
4.4.6 感染部位病理形态学观察 | 第55-57页 |
4.5 小结与讨论 | 第57-58页 |
第五章 银杏酸抗皮肤细菌感染作用的分子机理研究 | 第58-75页 |
5.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58-60页 |
5.1.1 动物材料 | 第58页 |
5.1.2 实验试剂 | 第58-59页 |
5.1.3 仪器与设备 | 第59页 |
5.1.4 引物设计 | 第59-60页 |
5.2 试验方法 | 第60-63页 |
5.2.1 分组及给药 | 第60页 |
5.2.2 RT-PCR法测定皮肤组织中炎症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 | 第60-63页 |
5.2.3 统计学处理 | 第63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63-73页 |
5.3.1 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 | 第63-67页 |
5.3.2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 第67-71页 |
5.3.3 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 | 第71-73页 |
5.4 小结与讨论 | 第73-75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75页 |
6.2 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