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1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1.2.1 PPP项目的效率研究 | 第15-17页 |
1.2.2 PPP项目契约具有不完全性 | 第17-18页 |
1.2.3 政企关系对PPP项目及其再谈判的影响 | 第18页 |
1.2.4 PPP项目效率改进 | 第18-19页 |
1.2.5 文献评述 | 第19-20页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2 PPP项目再谈判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21-30页 |
2.1 PPP模式概述 | 第21-25页 |
2.1.1 PPP模式的本质及特征 | 第21-23页 |
2.1.2 PPP模式分类 | 第23-24页 |
2.1.3 PPP模式的运作机制 | 第24-25页 |
2.2 PPP项目再谈判概述 | 第25-26页 |
2.2.1 再谈判的形成 | 第25-26页 |
2.2.2 PPP项目再谈判的影响因素 | 第26页 |
2.3 理论基础 | 第26-30页 |
2.3.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6-27页 |
2.3.2 不完全契约理论 | 第27-28页 |
2.3.3 产权理论 | 第28页 |
2.3.4 公共品理论 | 第28-30页 |
3 问责机制对PPP项目再谈判的影响 | 第30-33页 |
3.1 问责机制与政府行为概述 | 第30页 |
3.2 两种问责机制的特征及其对政府行为的影响 | 第30-32页 |
3.2.1 垂直问责机制及其对政府行为的影响 | 第31页 |
3.2.2 水平问责机制及其对政府行为的影响 | 第31-32页 |
3.3 政府行为对PPP项目再谈判的影响 | 第32-33页 |
4 两种问责机制下再谈判问题的理论分析 | 第33-44页 |
4.1 代表性PPP模式的选取 | 第33页 |
4.2 再谈判问题下的PPP项目模型化 | 第33-35页 |
4.3 基本假设与得益函数 | 第35-38页 |
4.3.1 理性人假设 | 第35-36页 |
4.3.2 政府监管的动力来自问责 | 第36-37页 |
4.3.3 企业努力程度(? )受到政府监管程度的影响 | 第37-38页 |
4.3.4 对政府监管水平(? )的综合讨论 | 第38页 |
4.4 模型求解 | 第38-40页 |
4.5 模型推论及其分析 | 第40-42页 |
4.6 小结 | 第42-44页 |
5 问责机制对PPP项目再谈判影响的案例分析 | 第44-47页 |
5.1 菲律宾国电项目 | 第44-45页 |
5.1.1 项目概况 | 第44页 |
5.1.2 案例评析 | 第44-45页 |
5.2 英法海底隧道项目 | 第45页 |
5.2.1 项目概况 | 第45页 |
5.2.2 案例评析 | 第45页 |
5.3 小结 | 第45-47页 |
6 结论及建议 | 第47-51页 |
6.1 政府在处理PPP项目再谈判问题的不足之处 | 第47-48页 |
6.1.1 对PPP项目运行及再谈判过程的思想认识存在缺位 | 第47页 |
6.1.2 尚未配备具有专门技术及素质的管理队伍 | 第47页 |
6.1.3 法律问责体系不健全 | 第47-48页 |
6.1.4 行政问责过程中政府职能权限不明晰 | 第48页 |
6.1.5 问责形式单一效果差 | 第48页 |
6.1.6 缺乏对问责的再问责 | 第48页 |
6.2 改善PPP项目再谈判问题的政策建议 | 第48-51页 |
6.2.1 加强政府部门对PPP项目的思想认识 | 第49页 |
6.2.2 建立具有相应专业素质的人员队伍 | 第49页 |
6.2.3 健全法律问责体系 | 第49-50页 |
6.2.4 明晰政府部门职能及行政问责主体 | 第50页 |
6.2.5 建立科学立体的问责体系 | 第50页 |
6.2.6 加强建设对问责的再问责制度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