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引言 | 第6-12页 |
1.1 研究现状 | 第6-10页 |
1.2 选题的意义和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2.“二陈”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比较 | 第12-21页 |
2.1 相似的“时”与“境” | 第12-14页 |
2.2 相近的经历个性 | 第14-18页 |
2.3 前后不同的创作背景 | 第18-21页 |
3.“二陈”词思想情怀比较 | 第21-41页 |
3.1 矢志爱国的志士情怀比较 | 第21-30页 |
3.1.1 对待北伐的态度——积极与消极 | 第21-24页 |
3.1.2 透露的个人气质——英豪与悲慨 | 第24-27页 |
3.1.3 情感抒发的视角——民族与个人 | 第27-30页 |
3.2 怀才不遇的淑世情怀比较 | 第30-37页 |
3.2.1 失意情绪之因——对苟安的不满与社会扼杀人才的不甘 | 第30-33页 |
3.2.2 对失意情感的处理——昂扬向上与矛盾徘徊 | 第33-37页 |
3.3 寿词之寿人与自寿——情感的外放与内敛 | 第37-41页 |
4.“二陈”词艺术手法比较 | 第41-58页 |
4.1 皆偏好佛道之语入词 | 第41-44页 |
4.2 善用典故 | 第44-48页 |
4.2.1 点化诗意与直接语句入词 | 第44-46页 |
4.2.2 博采史、子入词与固定历史人物入词 | 第46-48页 |
4.3 语言表达散文化——口语、俗语与虚词 | 第48-51页 |
4.4 好发议论——议论开阖与议论纵深 | 第51-54页 |
4.5 别样的语言风格——流转幽秀与闲适淡雅 | 第54-58页 |
5.“二陈”词展现的辛派词风转变 | 第58-71页 |
5.1 情感基调——从乐观到灰心 | 第58-61页 |
5.2 报国心理——由舍我其谁到期待他人 | 第61-64页 |
5.3 祝寿词——由相似性到个性化、自我化 | 第64-67页 |
5.4 创作风貌——由以气取胜到流于叫嚣 | 第67-71页 |
6.总结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