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产开发模式及其选择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引言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2-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2 旅游地产相关理论综述 | 第15-25页 |
2.1 旅游地产内涵 | 第15-18页 |
2.1.1 旅游地产的概念 | 第15-16页 |
2.1.2 旅游地产的特征 | 第16-17页 |
2.1.3 旅游地产的分类 | 第17-18页 |
2.2 旅游地产相关理论 | 第18-19页 |
2.2.1 产业分蘖理论 | 第18页 |
2.2.2 旅游空间结构理论: 核心—边缘理论 | 第18页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8-19页 |
2.2.4 投资理论 | 第19页 |
2.2.5 基础理论对我国旅游地产开发的指导意义 | 第19页 |
2.3 旅游地产开发模式分析 | 第19-25页 |
2.3.1 旅游住宅地产 | 第20-21页 |
2.3.2 旅游度假地产 | 第21-22页 |
2.3.3 旅游商务地产 | 第22-23页 |
2.3.4 旅游综合性地产 | 第23-25页 |
3 旅游地产开发模式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 | 第25-45页 |
3.1 影响旅游地产开发模式选择的因素分析 | 第25-30页 |
3.1.1 政治因素 | 第25-26页 |
3.1.2 经济因素 | 第26-27页 |
3.1.3 社会文化因素 | 第27页 |
3.1.4 城市依托因素 | 第27-28页 |
3.1.5 旅游市场因素 | 第28-29页 |
3.1.6 房地产市场因素 | 第29-30页 |
3.1.7 开发主体因素 | 第30页 |
3.2 旅游地产开发模式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0-35页 |
3.2.1 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 第30-31页 |
3.2.2 备选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1-32页 |
3.2.3 指标筛选 | 第32-34页 |
3.2.4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 第34-35页 |
3.3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第35-38页 |
3.3.1 建立多级递阶层次结构 | 第35页 |
3.3.2 构造判断矩阵 | 第35-36页 |
3.3.3 单层次权重计算 | 第36-37页 |
3.3.4 总层次权重计算 | 第37页 |
3.3.5 一致性检验 | 第37页 |
3.3.6 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出的指标权重 | 第37-38页 |
3.4 模糊综合评价 | 第38-45页 |
3.4.1 评价指标标准的确定 | 第39-41页 |
3.4.2 确定各指标隶属度函数 | 第41-42页 |
3.4.3 模糊变换确定标准量化值 | 第42页 |
3.4.4 建立隶属函数 | 第42-43页 |
3.4.5 构建模糊关系矩阵 | 第43页 |
3.4.6 综合评价结果的确定 | 第43-45页 |
4 案例分析—以杭州市宋城旅游景区A项目为例 | 第45-53页 |
4.1 杭州市宋城旅游景区概览 | 第45页 |
4.2 杭州市宋城旅游景区开发旅游地产的优势 | 第45-47页 |
4.2.1 政策环境 | 第45页 |
4.2.2 社会与经济环境 | 第45-46页 |
4.2.3 旅游资源环境 | 第46页 |
4.2.4 人文历史环境 | 第46页 |
4.2.5 开发主体(杭州宋城集团)概况 | 第46-47页 |
4.3 项目开发模式的选择 | 第47-53页 |
4.3.1 指标评价及无量纲化处理 | 第47-49页 |
4.3.2 评价计算 | 第49-52页 |
4.3.3 宋城旅游景区XX地产开发项目模式选择 | 第52-53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3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附录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