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交多接入中继信道中的物理层网络编码设计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缩略语表 | 第17-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36页 |
1.1 研究背景与基本问题 | 第18-26页 |
1.1.1 协作通信与网络编码的研究意义 | 第19-23页 |
1.1.2 网络编码研究的基本问题和技术难点 | 第23-2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相关工作 | 第26-32页 |
1.2.1 模拟网络编码 | 第26-29页 |
1.2.2 数字网络编码 | 第29-32页 |
1.3 内容安排及主要创新点 | 第32-36页 |
1.3.1 主要内容 | 第32-33页 |
1.3.2 主要创新点 | 第33-34页 |
1.3.3 组织框架 | 第34-36页 |
第二章 广义模拟网络编码设计 | 第36-68页 |
2.1 引言 | 第36-37页 |
2.2 相关研究工作 | 第37-44页 |
2.2.1 复数域网络编码 | 第37-39页 |
2.2.2 物理层网络编码 | 第39-42页 |
2.2.3 模拟网络编码 | 第42-44页 |
2.3 系统模型 | 第44-49页 |
2.4 变换矩阵的优化 | 第49-54页 |
2.4.1 矩阵优化 | 第49-53页 |
2.4.2 性能仿真和讨论 | 第53-54页 |
2.5 变换矩阵优化的实现 | 第54-56页 |
2.5.1 信宿处的优化 | 第55-56页 |
2.5.2 中继处的优化 | 第56页 |
2.6 基于变换矩阵设计的信源功率分配 | 第56-62页 |
2.7 性能仿真与分析 | 第62-66页 |
2.8 小结 | 第66-68页 |
第三章 功率自适应网络编码设计 | 第68-102页 |
3.1 引言 | 第68-69页 |
3.2 系统模型 | 第69-71页 |
3.3 功率自适应网络编码 | 第71-74页 |
3.4 成对符号差错性能分析 | 第74-88页 |
3.4.1 楔形概率的计算 | 第75-78页 |
3.4.2 基于楔形概率的SPER-性能分析 | 第78-81页 |
3.4.3 基于坐标变换的SPER推导 | 第81-88页 |
3.5 系统优化 | 第88-94页 |
3.5.1 中继处的功率缩放因子设计 | 第89-91页 |
3.5.2 功率自适应因子的设计 | 第91-94页 |
3.6 关于PANC协议的进一步讨论 | 第94-96页 |
3.6.1 如何拓展到信道编码系统 | 第94-95页 |
3.6.2 如何拓展到更高阶的调制系统 | 第95-96页 |
3.7 性能仿真与分析 | 第96-100页 |
3.8 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四章 机会网络编码设计 | 第102-118页 |
4.1 引言 | 第102页 |
4.2 系统模型 | 第102-104页 |
4.3 机会网络编码策略 | 第104-109页 |
4.3.1 中断概率的相关计算 | 第104-106页 |
4.3.2 机会网络编码策略 | 第106-109页 |
4.4 机会网络编码的差错性能 | 第109-114页 |
4.4.1 中继处的差错性能 | 第109-110页 |
4.4.2 信宿处的差错性能 | 第110-114页 |
4.5 性能仿真与分析 | 第114-116页 |
4.6 小结 | 第116-118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8-126页 |
5.1 三种物理层网络编码策略的综合分析 | 第118-121页 |
5.2 主要结论 | 第121-123页 |
5.3 研究展望 | 第123-126页 |
附录A 定理2.1的证明 | 第126-130页 |
附录B 定理2.2的证明 | 第130-134页 |
附录C 定理3.1的证明 | 第134-136页 |
附录D 定理3.2的证明 | 第136-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54页 |
简历 | 第154-156页 |
致谢 | 第156-160页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