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黄河流域史前至两汉小麦种植与推广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32页
    1.1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第17-19页
        1.1.1 选题背景第17-18页
        1.1.2 选题目的和意义第18-19页
    1.2 时空范围界定第19-21页
        1.2.1 本文的时间范围第19页
        1.2.2 本文的空间范围及其环境特点第19-21页
    1.3 小麦的特性与优势第21-24页
        1.3.1 小麦的生长习性和生长条件第21-23页
        1.3.2 小麦的自身优势第23-24页
    1.4 学术史及研究现状述评第24-29页
        1.4.1 初始阶段第24页
        1.4.2 发展阶段第24-26页
        1.4.3 深入阶段第26-28页
        1.4.4 研究现状述评第28-29页
    1.5 本文的结构与研究方法第29-30页
        1.5.1 本文的结构第29-30页
        1.5.2 本文的研究方法第30页
    1.6 本文的难点与创新第30-32页
        1.6.1 本文的难点第30-31页
        1.6.2 本文的创新之处第31-32页
第二章 黄河流域考古发现的史前至两汉小麦遗存第32-61页
    2.1 史前时期遗存第32-41页
        2.1.1 黄河中上游地区第33-38页
        2.1.2 黄河下游地区第38-41页
    2.2 夏商时期遗存第41-48页
        2.2.1 黄河中上游地区第41-43页
        2.2.2 黄河下游地区第43-48页
    2.3 西周时期遗存第48-52页
        2.3.1 黄河中上游地区第48页
        2.3.2 黄河下游地区第48-52页
    2.4 春秋至秦代遗存第52-53页
        2.4.1 黄河中上游地区第52-53页
        2.4.2 黄河下游地区第53页
    2.5 两汉时期遗存第53-61页
        2.5.1 黄河中上游地区第53-55页
        2.5.2 黄河下游地区第55-59页
        2.5.3 其他关于麦的遗物第59-61页
第三章 史前至两汉小麦种植与推广的时空特点第61-83页
    3.1 试种阶段第61-69页
        3.1.1 研究材料辨析第61-62页
        3.1.2 相关文字记载第62-67页
        3.1.3 该阶段主要特点第67-69页
    3.2 劝种阶段第69-76页
        3.2.1 相关文字记载第69-74页
        3.2.2 该阶段主要特点第74-76页
    3.3 广种阶段第76-83页
        3.3.1 传世文献中的记载第76-79页
        3.3.2 出土简牍中的记载第79-81页
        3.3.3 该阶段主要特点第81-83页
第四章 小麦种植与推广的环境及农业生产技术因素第83-121页
    4.1 黄河流域自然环境对小麦种植的影响第83-88页
        4.1.1 黄河流域史前至两汉气候变迁概况第83-85页
        4.1.2 该区域环境条件对小麦生长的利弊第85-86页
        4.1.3 环境因素的制约作用第86-88页
    4.2 耕作技术的进步第88-96页
        4.2.1 商周时期耕作技术第88-89页
        4.2.2 春秋战国时期耕作技术第89-91页
        4.2.3 两汉时期耕作技术第91-96页
    4.3 农具制造及使用水平的提升第96-108页
        4.3.1 农具种类和制法的演变第96-106页
        4.3.2 农具使用技术发展与牛耕的普及第106-108页
    4.4 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第108-113页
        4.4.1 先秦时期水利灌溉事业第108-109页
        4.4.2 两汉时期水利灌溉事业第109-111页
        4.4.3 黄河流域古代水利设施地位的探讨第111-113页
    4.5 农业生产技术对小麦种植与推广的促进第113-121页
        4.5.1 先秦两汉小麦栽培技术的发展第113-116页
        4.5.2 冬小麦种植的历程及意义第116-119页
        4.5.3 农业生产技术发展在小麦推广时期的作用第119-121页
第五章 小麦种植与推广的食品加工技术因素第121-151页
    5.1 传统食品加工技术对小麦种植的影响第121-127页
        5.1.1 战国以前的粮食加工工具和技术第121-125页
        5.1.2 粒食方法对小麦推广的制约第125-127页
    5.2 战国至两汉的面粉加工工具和技术第127-145页
        5.2.1 转磨的运作原理及出现时间探讨第127-128页
        5.2.2 黄河流域战国至两汉转磨的考古发现第128-142页
        5.2.3 面粉加工技术的发展进步第142-145页
    5.3 面食制作技术的进步第145-148页
        5.3.1 “饼”的产生与演变第145-147页
        5.3.2 发酵技术在面食加工中的应用第147-148页
    5.4 食品加工技术对小麦种植与推广的促进第148-151页
        5.4.1 西汉中期以前工具与技术的局限第149-150页
        5.4.2 西汉中期以后工具的普及与技术的发展第150-151页
第六章 文化交流在小麦推广历程中的作用第151-168页
    6.1 新疆地区先秦两汉的小麦种植第151-156页
        6.1.1 考古发现的先秦小麦遗存第151-154页
        6.1.2 两汉时期小麦种植情况第154-156页
        6.1.3 古代新疆小麦种植特点第156页
    6.2 新疆地区先秦两汉的面食加工技术第156-166页
        6.2.1 粮食加工工具的考古发现及其形制第157-162页
        6.2.2 面食的考古发现及其技术特点第162-166页
    6.3 文化交流对汉代小麦推广的意义第166-168页
第七章 汉代以后小麦的发展及其地位提升第168-180页
    7.1 小麦栽培在黄河流域以外的拓展第168-171页
        7.1.1 黄河流域以外发现的小麦遗存第168-169页
        7.1.2 汉代以后小麦在全国各地的扩张第169-171页
    7.2 魏晋至唐代小麦栽培加工技术的发展第171-176页
        7.2.1 小麦种植和面粉加工水平的提升第171-173页
        7.2.2 面食制作技术的进步和面食文化的形成第173-176页
    7.3 小麦社会地位的变化第176-180页
        7.3.1 汉代小麦的地位及其推广的影响第176-178页
        7.3.2 魏晋至唐代小麦地位的发展和提升第178-180页
结语第180-182页
参考文献第182-18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87-188页
致谢第188页

论文共1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柑橘果实快速高效在线抗氧化活性评价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研究
下一篇:铁皮石斛良种繁育与GAP种植关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