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无线通信论文

协作通信系统中分布式空时编码及相关技术的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9页
    1.1 研究背景第9-12页
        1.1.1 无线通信发展历程第9-11页
        1.1.2 协作通信的优势第11-12页
    1.2 协作通信的研究现状和关键技术第12-16页
        1.2.1 无线中继通信系统概述第12-13页
        1.2.2 协作通信技术的发展与研究热点第13-16页
    1.3 论文主要创新点和结构安排第16-19页
        1.3.1 论文主要创新点第16-17页
        1.3.2 论文结构安排第17-19页
第二章 空时编码及协作通信基本理论第19-42页
    2.1 无线信道模型及特性第19-23页
        2.1.1 无线信道模型第19-20页
        2.1.2 多径信道的统计分析第20-21页
        2.1.3 MIMO 信道模型第21-23页
    2.2 分集增益与复用增益第23-25页
        2.2.1 分集增益第23-25页
        2.2.2 复用增益第25页
    2.3 协作通信系统中的中继方式第25-30页
        2.3.1 放大转发第26-27页
        2.3.2 解码转发与解调转发第27-29页
        2.3.3 编码协作第29-30页
    2.4 空时编码的设计准则第30-35页
        2.4.1 秩和行列式准则第30-35页
        2.4.2 迹准则第35页
    2.5 典型的空时编码及其在协作通信中的应用第35-41页
        2.5.1 Alamouti码第36-38页
        2.5.2 正交空时分组码第38-40页
        2.5.3 DAST 编码与 TAST 编码第40-41页
    2.6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三章 非同步分布式空时编码及码间干扰消除算法第42-61页
    3.1 引言第42-43页
    3.2 延时容忍分布式空时编码第43-46页
        3.2.1 系统模型及 DT-DSTC 的基本思想第43-45页
        3.2.2 有限延时容忍分布式空时编码第45-46页
    3.3 非同步分布式差分空时码的码间干扰估计和消除算法第46-60页
        3.3.1 系统模型第47-49页
        3.3.2 非同步协作通信系统码间干扰模型第49-52页
        3.3.3 非同步协作通信系统码间干扰消除算法第52-57页
        3.3.4 性能仿真第57-60页
    3.4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四章 两通路连续中继传输方案及其性能分析第61-79页
    4.1 引言第61-62页
    4.2 系统模型第62-68页
        4.2.1 网络模型第62-63页
        4.2.2 基于 AF 协议的满速率半双工中继网络第63-66页
        4.2.3 基于 DF 协议的满速率半双工中继网络第66-68页
    4.3 性能分析第68-75页
        4.3.1 基于 AF 协议半双工中继方案的误符号率分析第68-71页
        4.3.2 基于 DF 协议半双工中继方案的误符号率分析第71-75页
    4.4 性能仿真第75-78页
    4.5 本章小结第78-79页
第五章 两通路连续中继网络中中继间干扰消除算法第79-105页
    5.1 引言第79-80页
    5.2 现有中继间干扰消除算法第80-86页
        5.2.1 基于 AF 协议的 IRI 自消除算法第80-83页
        5.2.2 混合 DmF 中继协议的 IRI 消除算法第83-86页
    5.3 部分 IRI 消除方案第86-97页
        5.3.1 部分 IRI 消除方案第86-89页
        5.3.2 迭代最大比合并译码方案第89-91页
        5.3.3 分集增益分析第91-93页
        5.3.4 性能仿真第93-96页
        5.3.5 部分 IRI 消除算法小结第96-97页
    5.4 基于 SSD 编码的差分传输方案第97-104页
        5.4.1 信号空间分集编码方案第97-100页
        5.4.2 TPSR 网络中的差分传输方案第100-102页
        5.4.3 仿真结果第102-104页
        5.4.4 差分传输方案小结第104页
    5.5 本章小结第104-105页
第六章 结束语第105-108页
    6.1 全文总结第105-106页
    6.2 后续工作展望第106-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19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119-121页
致谢第121页

论文共1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天津移动关键绩效指标MIC和LASSO分析及规则集成预测
下一篇:压力驱动微尺度液—液分层流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