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公共建筑论文

文化遗产视角下陕南地区会馆建筑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绪论第11-23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3页
        1.1.1 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第11-12页
        1.1.2 会馆建筑的特殊地位第12-13页
        1.1.3 陕南地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第13页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第13-14页
        1.2.1 研究对象第13-14页
        1.2.2 研究范围第14页
    1.3 相关概念阐述第14-15页
        1.3.1 建筑文化遗产第14页
        1.3.2 会馆建筑第14-15页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5-16页
        1.4.1 研究目的第15页
        1.4.2 研究意义第15-16页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19页
        1.5.1 国内外对建筑文化遗产的研究现状第16-17页
        1.5.2 国内外对会馆建筑的研究现状第17-19页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第19-23页
        1.6.1 研究方法第19-20页
        1.6.2 研究框架第20-23页
2.陕南地区会馆建筑概况第23-37页
    2.1 陕南地区会馆建筑的起源第23-24页
        2.1.1 自然因素第23-24页
        2.1.2 人文因素第24页
    2.2 会馆建筑的分类第24-26页
        2.2.1 官绅会馆第25页
        2.2.2 行业会馆第25-26页
        2.2.3 同乡会馆第26页
    2.3 陕南地区会馆建筑的数量与分布第26-33页
        2.3.1 陕南地区会馆建筑的数量统计第26-32页
        2.3.2 陕南地区会馆建筑的分布情况第32-33页
    2.4 陕南地区会馆建筑与地域文化间的影响第33-35页
        2.4.1 本土文化的影响第33-34页
        2.4.2 外来文化的影响第34-35页
        2.4.3 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影响第35页
    2.5 本章小结第35-37页
3.陕南地区会馆建筑类型与空间形态特征的分析研究第37-115页
    3.1 陕南地区会馆建筑的类型第37-38页
        3.1.1 行业会馆第37-38页
        3.1.2 同乡会馆第38页
    3.2 陕南地区会馆建筑空间形态特征第38-69页
        3.2.1 布局特点第39-45页
        3.2.2 空间营造第45-56页
        3.2.3 造型设计第56-60页
        3.2.4 功能分析第60-62页
        3.2.5 装饰艺术第62-69页
    3.3 同乡会馆实例解析第69-85页
        3.3.1 武昌馆第69-77页
        3.3.2 回帮会馆(清真寺)第77-85页
    3.4 行业会馆实例解析第85-110页
        3.4.1 北五省会馆第85-96页
        3.4.2 船帮会馆(杨泗庙)第96-110页
    3.5 陕南地区现存会馆建筑保护面临的问题第110-113页
        3.5.1 建筑本身的损坏第110-111页
        3.5.2 周边环境的更替第111-112页
        3.5.3 盲目翻新第112-113页
        3.5.4 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第113页
    3.6 本章小结第113-115页
4.文化遗产视角下陕南地区会馆建筑保护与传承的思路第115-137页
    4.1 陕南地区会馆建筑文化遗产的价值要素分析第115-121页
        4.1.1 历史价值要素第115-117页
        4.1.2 文化价值要素第117-119页
        4.1.3 建筑艺术价值要素第119-120页
        4.1.4 经济价值要素第120-121页
    4.2 陕南地区会馆建筑保护与传承的条件与机遇第121-124页
        4.2.1 保护与传承的条件第122-123页
        4.2.2 保护与传承的机遇第123-124页
    4.3 陕南地区会馆建筑保护与传承的相关政策性建议第124-126页
        4.3.1 重视与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在保护过程中的作用第124页
        4.3.2 制定有效的保护规划与传承方向的方案第124-125页
        4.3.3 加强自身的宣传第125页
        4.3.4 保护相关的技艺第125-126页
    4.4 文化遗产视角下陕南地区会馆建筑保护与传承的要素第126-135页
        4.4.1 会馆建筑本身第126-132页
        4.4.2 会馆建筑周边环境第132-134页
        4.4.3 会馆建筑的文化民俗第134-135页
    4.5 本章小结第135-137页
5.文化遗产视角下陕南地区会馆建筑传承与利用的具体对策分析第137-163页
    5.1 基于会馆建筑周边不同发展现状的分类与具体利用策略第137-155页
        5.1.1 相对独立存在的会馆建筑第137-144页
        5.1.2 依托传统城镇存在的会馆建筑第144-149页
        5.1.3 与现代建筑混杂存在的会馆建筑第149-155页
    5.2 以建筑功能实现会馆建筑文化民俗保护的策略第155-160页
        5.2.1 原有功能的恢复与传承第155-157页
        5.2.2 新功能的探索与拓展第157-160页
    5.3 陕南地区会馆建筑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第160页
    5.4 本章小结第160-163页
6.结论第163-167页
    6.1 研究成果第163-165页
    6.2 研究不足第165-167页
致谢第167-169页
参考文献第169-173页
附录第173-180页
    图录第173-179页
    表录第179-180页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第180页

论文共1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文化传承视角下小店河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
下一篇:苹果冷库冷排管传热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