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视角下小店河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2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2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1.2.1 研究对象界定 | 第13-14页 |
1.2.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21页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8-20页 |
1.3.3 小店河村相关研究综述 | 第20-21页 |
1.4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1.4.1 文化空间理论 | 第21-22页 |
1.4.2 环境行为学理论 | 第22-23页 |
1.4.3 人体工程学理论 | 第23-24页 |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4-25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1.5.2 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1.6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25-27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1.6.2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1.7 论文研究框架 | 第27-29页 |
2 以传统手工技艺为代表的非遗研究 | 第29-65页 |
2.1 非遗产生的传统村落概况 | 第29-36页 |
2.1.1 区位及基本概况 | 第29-30页 |
2.1.2 自然环境概况 | 第30-33页 |
2.1.3 历史沿革概况 | 第33-35页 |
2.1.4 人文环境概况 | 第35页 |
2.1.5 经济发展概况 | 第35-36页 |
2.2 村落非物质文化遗存概况 | 第36-40页 |
2.2.1 小店河村非物质文化探寻 | 第36-38页 |
2.2.2 小店河村非遗类别及影响力 | 第38-39页 |
2.2.3 各类非遗与村落环境的密切程度 | 第39-40页 |
2.2.4 重点研究的非遗类别确定 | 第40页 |
2.3 作为代表的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研究 | 第40-60页 |
2.3.1 各项传统手工技艺概况 | 第41-42页 |
2.3.2 传统手工技艺发生背景 | 第42页 |
2.3.3 具体操作工序及其所需功能空间 | 第42-50页 |
2.3.4 活动范围及其对空间的尺度需求 | 第50-60页 |
2.4 其他类别的非遗简述 | 第60-61页 |
2.4.1 神灵祭祀活动 | 第60-61页 |
2.4.2 民间文学 | 第61页 |
2.5 村落中非遗的特征与价值 | 第61-63页 |
2.5.1 非物质文化遗存的特征 | 第61-62页 |
2.5.2 非物质文化遗存的价值 | 第62-6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3 非遗所依存的村落建筑环境研究 | 第65-83页 |
3.1 小店河村的整体建筑环境 | 第65-69页 |
3.1.1 村落选址环境 | 第65-67页 |
3.1.2 村落空间布局 | 第67-69页 |
3.2 维系村落稳定性的精神文化空间 | 第69-72页 |
3.2.1 家祠:传统农业社会的组织核心场所 | 第69-71页 |
3.2.2 村庙:传统农业社会的精神信仰空间 | 第71-72页 |
3.3 与非遗相关的日常生产生活空间 | 第72-81页 |
3.3.1 街巷空间 | 第72-75页 |
3.3.2 广场空间 | 第75页 |
3.3.3 磨坊空间 | 第75页 |
3.3.4 民居空间 | 第75-8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4 小店河村非遗与村落建筑环境的相互关系研究 | 第83-109页 |
4.1 非遗与村落整体环境的关系 | 第83-84页 |
4.2 非遗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关系 | 第84-87页 |
4.2.1 村落周边自然环境对非遗的孕育 | 第84页 |
4.2.2 村落周边自然资源对非遗的支撑 | 第84-86页 |
4.2.3 非遗对村落生产空间形成的影响 | 第86-87页 |
4.3 非遗与内部建筑环境的关系 | 第87-106页 |
4.3.1 村落内部建筑环境中非遗的活动 | 第88-94页 |
4.3.2 村落内部环境对非遗的功能承载 | 第94-100页 |
4.3.3 村落内部环境对非遗的尺度承载 | 第100-106页 |
4.4 二者相互关系的总结 | 第106-10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5 文化传承视角下小店河村保护与发展研究 | 第109-133页 |
5.1 小店河村文化整体传承所面临的问题 | 第109-114页 |
5.1.1 村落风貌变化与非遗地域特征相背离 | 第109-110页 |
5.1.2 公共建筑的文化核心价值逐步消失 | 第110-111页 |
5.1.3 传统民居的衰败导致文化空间中人的流失 | 第111-113页 |
5.1.4 部分新建民居与非遗活动无法匹配 | 第113-114页 |
5.1.5 部分非遗缺乏适宜的承载空间 | 第114页 |
5.2 文化传承下小店河村保护的目标与原则 | 第114-116页 |
5.2.1 保护目标 | 第114-115页 |
5.2.2 保护原则 | 第115-116页 |
5.3 非遗及其载体空间的适宜性保护方法 | 第116-120页 |
5.3.1 非遗的保护方法 | 第116-118页 |
5.3.2 非遗载体空间的保护方法 | 第118-120页 |
5.4 小店河村非遗载体空间的保护策略 | 第120-127页 |
5.4.1 村落周边自然环境的保护 | 第120-121页 |
5.4.2 民居建筑空间的保护、改造与新建 | 第121-124页 |
5.4.3 公共建筑空间中新功能的引入 | 第124页 |
5.4.4 非遗所缺乏的承载空间的新建 | 第124-125页 |
5.4.5 街巷空间的改造与重构 | 第125-126页 |
5.4.6 广场空间的文化营造 | 第126-127页 |
5.5 小店河村未来发展方向的探讨 | 第127-132页 |
5.5.1 文化特色呈现导向下的保护型旅游发展 | 第127-130页 |
5.5.2 文化原生态保留导向下的优势农业发展 | 第130-131页 |
5.5.3 农业发展与旅游发展的相互支撑 | 第131-13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32-133页 |
6 结论 | 第133-137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133-134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134-135页 |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135-137页 |
致谢 | 第137-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5页 |
图表目录 | 第145-149页 |
图录 | 第145-148页 |
表录 | 第148-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