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 1.2 金属纳米结构的发展现状 | 第11-13页 |
| 1.3 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3页 |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金属的电磁场特性 | 第15-35页 |
| 2.1 麦克斯韦方程组 | 第15-16页 |
| 2.2 金属与介质界面处的表面等离子体 | 第16-24页 |
| 2.2.1 波方程 | 第17-20页 |
| 2.2.2 在单一界面处的表面等离子体 | 第20-22页 |
| 2.2.3 多层系统界面的表面等离子体 | 第22-24页 |
| 2.3 表面等离子体的激发 | 第24-29页 |
| 2.3.1 棱镜耦合 | 第24-25页 |
| 2.3.2 金属光栅耦合 | 第25-26页 |
| 2.3.3 高度聚焦光束激发 | 第26-27页 |
| 2.3.4 近场探针激发 | 第27-29页 |
| 2.4 局域表面等离子体 | 第29-32页 |
| 2.5 在低频率波段中的电磁表面模式 | 第32-35页 |
| 第三章 基于微纳结构的数值计算方法 | 第35-42页 |
| 3.1 FDTD在笛卡尔坐标系中的表达式 | 第35-39页 |
| 3.2 米氏理论 | 第39-40页 |
| 3.3 FDTD商业软件 | 第40-42页 |
| 第四章 金属纳米结构在高频段内特性仿真分析 | 第42-53页 |
| 4.1 模型设计思路 | 第42-44页 |
| 4.2 本章仿真模型 | 第44-45页 |
| 4.3 金属探针在可见光波段内仿真结果分析 | 第45-47页 |
| 4.4 金属探针在红外波段内仿真结果分析 | 第47-51页 |
| 4.4.1 近红外波段内的仿真结果分析 | 第47-48页 |
| 4.4.2 红外波段内的仿真结果分析 | 第48-51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 第五章 金属纳米结构在低频段内特性仿真分析 | 第53-78页 |
| 5.1 模型结构介绍 | 第53页 |
| 5.2 在太赫兹波段内对探针尖端的局域增强效果仿真分析 | 第53-76页 |
| 5.2.1 照明光源波长为 43.41微米 | 第53-62页 |
| 5.2.2 照明光源波长为 70.36微米 | 第62-70页 |
| 5.2.3 照明光源波长为 82.65微米 | 第70-76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 第六章 金属纳米结构在电磁波中局域增强特性的应用研究 | 第78-93页 |
| 6.1 金属纳米结构介绍 | 第78-79页 |
| 6.2 金属纳米结构仿真分析 | 第79-92页 |
| 6.2.1 照明光源为平面波 | 第79-87页 |
| 6.2.2 照明光源为高斯光束 | 第87-92页 |
| 6.3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 第七章 结论 | 第93-95页 |
| 7.1 结论 | 第93-94页 |
| 7.2 应用及展望 | 第94-95页 |
| 致谢 | 第95-96页 |
| 参考文献 | 第96-100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00-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