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论 | 第9-18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9-10页 |
二、研究对象 | 第10-11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一)对尝试学习的研究 | 第11-13页 |
(二)刘金玉教学的研究 | 第13-15页 |
四、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5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5-16页 |
五、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6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一章 “尝试学习”的内涵及特征 | 第18-33页 |
第一节 尝试学习的内涵 | 第18-21页 |
一、“尝试” | 第18-19页 |
二、“尝试学习” | 第19-21页 |
第二节 尝试学习的特征 | 第21-27页 |
一、学习主体的参与性 | 第22-23页 |
二、教师引导的适切性 | 第23-24页 |
三、尝试练习的示范性 | 第24-26页 |
四、合作讨论的互补性 | 第26-27页 |
第三节 刘金玉“尝试性语文课堂”的特征 | 第27-33页 |
一、尝试学习的引领 | 第27-28页 |
二、洋思模式的渗透 | 第28-30页 |
三、个人风格的彰显 | 第30-33页 |
第二章 刘金玉“尝试性语文课堂”建构的案例分析 | 第33-61页 |
第一节 刘金玉“尝试性语文课堂”的基本步骤及案例分析 | 第33-42页 |
一、出示目标 | 第33-35页 |
二、自学课本 | 第35-36页 |
三、尝试练习 | 第36-37页 |
四、学生讨论 | 第37-39页 |
五、教师讲解 | 第39-40页 |
六、再次尝试 | 第40-42页 |
第二节 刘金玉“尝试性语文课堂”建构的实践经验 | 第42-57页 |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 | 第42-46页 |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 第46-49页 |
三、教学内容的实施 | 第49-53页 |
四、教学评价的展开 | 第53-57页 |
第三节 刘金玉“尝试性语文课堂”的局限和不足 | 第57-61页 |
一、尝试学习过程的时间和进度难以把握 | 第57-58页 |
二、课堂的紧张气氛对学生情感领悟的影响 | 第58-59页 |
三、尝试性语文教学需要与其他方法配合使用 | 第59-61页 |
第三章 基于“尝试性语文课堂”的刘金玉语文教学观研究 | 第61-76页 |
第一节 教学目标观 | 第61-66页 |
一、刘金玉的教学目标观 | 第61-64页 |
二、刘金玉教学目标观的启示 | 第64-66页 |
第二节 师生观 | 第66-71页 |
一、刘金玉的师生观 | 第66-69页 |
二、刘金玉师生观的启示 | 第69-71页 |
第三节 课程观 | 第71-76页 |
一、刘金玉的课程观 | 第71-74页 |
二、刘金玉课程观的启示 | 第74-76页 |
结语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作者简历 | 第81-83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3页 |